“开院墙、搞科研,在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重点推动研发经济破题,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目标是将未来科学城打造成最早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区域之一。”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昌平区副区长柳强日前表示。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枢纽型主平台,地处昌平区南部平原地区的未来科学城,聚焦技术创新,正在成长为首都绿色技术创新核心基地。当前,昌平区正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向未来科学城靠拢,助推首都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快速成长。
■注入金融活水
柳强指出,在金融支撑方面,围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昌平区与红杉、高瓴、中金等投资机构合作,打造了一批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产品,其中包括京能25亿元绿色能源并购投资基金、北汽产投30亿元碳中基金等。
今年7月,昌平区成立安鹏绿色(北京)能源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由北汽产投联合北京市经信局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昌发展等共同出资成立,总规模30亿元,重点布局以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及燃料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对先进能源领域高成长性赛道进行长期跟踪和布局。
8月,北京农商银行为北京金隅北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隅北水”)位于昌平的一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到了3900万元碳减排支持工具低成本资金。这是北京辖区银行机构首个以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资源化利用为主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项目,旨在助力金隅北水1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资源化利用科技示范项目建设。项目今年2月开工,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07平方米,主要对水泥窑窑尾烟气中低浓度二氧化碳进行捕集,采用烟气化学吸收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回收二氧化碳。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科创金融领域,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产业母基金群。未来5年内实现自主管理的母基金群规模达到200亿元,合作的基金规模超过400亿元,母基金群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为低碳创新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柳强说。
■催熟低碳技术
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表示,低碳技术创新不断迭代,需要通过大规模应用来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和商业化,基于此,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完善金融体系资金池十分重要。作为昌平国有产业投资运营平台,北京昌平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管理着目前价值70亿元的昌平区科技产业母基金,合作子基金40余只,合作子基金规模超过200亿元,主要聚焦先进制造、能源科技、生物医药、数字经济这4个这方向。
“从实验室走上商业示范,一步步将技术‘催熟’,资金必不可少。”王颖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政府鼓励高端制造业回流,未来在‘能源谷’的企业,不仅可以完成技术小型试验,还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会有更优性价比的标准厂房。”
王颖提到的“能源谷”是未来科学城打造的“两谷一园”之一,一谷是“生命谷”,一园是“沙河高教园”。“能源谷”重点布局先进能源产业,已形成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全周期创新链条,成为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先进能源细分领域核心承载区。
据昌平区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王旸介绍,“能源谷”目前汇聚了央企、民企、高校、新型研发机构等多元创新能源资源主体,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张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国电、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五大电力”等能源央企设立的研究院,也有三一重能、西清能源等民营高科技企业,覆盖了电力、石油、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撬动金融杠杆
昌平区去年发布《昌平区先进能源产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十四五”末实现先进能源产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税收贡献突破100亿元,工业产值突破900亿元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昌平区正在铆足劲推动先进能源技术商业化,但从试验室走向规模化,对融资渠道和方式提出了很高要求。王颖透露,能源谷是落实“双碳”战略一个产业聚集高地,该公司主要从5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助力,其中就包括必不可少的金融服务。
“除了母基金,我们还开展直接投资,包括设立直投基金。”谈到引资,王颖称,“在先进制造、能源科技、生物医药、数字经济这4个领域,我们已经有30多个直投项目,5家企业上市。涉及能源领域的系统性投资,从2019年就开始大规模流入,一些天使阶段的投资要上亿元,中后期则都是百亿元起,对资金需求非常迫切。股债如何联动、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如何融合等,都是需要实践的工作。”
王颖补充称,目前已专门发起了能源主题产业母基金,由此撬动10余只专业化、市场化的一线子基金,约20%资金是由母基金开展直投,加上配置的直投基金,可以形成一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资金圈”,帮助企业撬动金融杠杆解决不同阶段资金需求。”
对此,北京未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才华认为:“光有政策支撑远远不够,新能源领域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投入,好的技术离不开好的政策、好的资本。”
“我们成立于2021年,作为氢能技术初创公司,主要聚焦氢能产业链制氢端,这促使我们需要在成本效益方面下功夫,融资过程需要更多政策机制支撑,区政府在金融政策方面给予了一些支持,整体营商环境很好,这也是我们将技术中试放在未来科学城的一个原因。”苏才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