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今年1月1日起,《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发电设施》正式施行。两份指南旨在进一步增强排放核算、报告、核查等工作的规范性、有效性、透明度,全方位、全链条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建立健全碳市场数据管理长效机制。由此,为全国碳市场扩容、增强市场活力,奠定全面准确真实的数据基础。
作为全球最大碳市场,全国碳市场覆盖了全球约12%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发展长期受到瞩目。刚刚过去的一年,市场表现整体平稳,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同时却也出现排放数据质量欠佳、核查不够专业等典型问题。前期积累了哪些经验,后期走势又将如何?我们就此进行回顾与展望。
■■整体运行有序,实现预期目标
截至2022年7月16日启动一周年,累计成交量1.94亿吨、成交额近85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配额现货二级市场;11月24日第330个交易日,累计成交量首破2亿吨,超过半数的重点排放单位参与交易;12月22日,累计成交额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1.21亿元,11月以来更是有6个交易日成交量突破100万吨……近一年来,全国碳市场捷报频传。截至2022年12月30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29678843吨,累计成交额10475234717.27元。
“量”创新高,“质”也有提升。中电联在长期追踪的基础上,于近期组织完成了《发电企业在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碳排放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制定碳交易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单位碳交易工作职责,加强统筹管理,理顺工作流程。企业认真执行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加强碳排放数据体系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报告》显示,本次调查的五大发电集团和九家地方电力集团企业,碳元素实测率已从2018年的50%左右提高到2021年的100%;调研涉及的100多家电厂案例,2021年单位火电发电量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862克/千瓦时,同比下降了1.3%。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中电联副秘书长许松林在发布《报告》时称。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也予以肯定:“全国碳市场打通了各关键流程环节,初步发挥了碳价发现机制作用,有效提升了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预期目标。”
■■保持对碳排放数据造假零容忍
市场大了、运转快了,其间难免出现波动。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透露,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核查机构仍存在对部分问题的理解不统一、工作程序不符合规定、核查报告质量差、核查履职不到位、核查结论失实,以及核查程序不合规等问题。另据核查数据评审,2021年度完成核查的发电企业,约80%出现经核查后的排放量与初始报告不一致的情况,不一致的主要参数包括元素碳含量、供热比、供电量、燃煤消耗量等。
许松林提出,在监测、报告与核查机制方面,基于碳实测的核算法难以应对我国燃煤电厂煤质不稳定等客观情况,核查环节未充分发挥应有作用,企业数据质量管理有待加强。例如,据企业反映,第三方核查机构缺乏专业性,核查存在走过场现象,增加了管理环节,但数据质量并未能得到有效提升。
“针对碳市场运行初期的数据质量问题,我们已向社会公开了四家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典型案例。”李高直言,数据质量是全国碳市场的生命线。“我部将一手抓严控严查严罚,保持对碳排放数据造假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另一手抓政策制度体系完善,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徳文还提醒,由于碳资产是建立在碳排放数据基础之上的虚拟资产,相较于其他市场更加抽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是市场公信力的基石,完善可测量、可核查、可报告的市场体系很关键。“当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电力行业。可以预见,未来从一个行业拓展到石化、钢铁等8个行业,能源使用更多元、生产流程更复杂、排放过程更多样,市场体系建设是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
■■立法要严、量化要准、强化监管
记者了解到,2023年起实施的两份指南,正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机制,增强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与之相伴,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的日常监管机制,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完善全国碳市场监管平台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的管理机制等。
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举例,指南完善了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内容,对企业的数据确定方式进行了补充,包括关键参数、测量设备、负责部门和数据缺失处理等要求;对企业数据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内容进行了细化,包括建立制度、明确职责、指导监测和健全记录等内容。“我部正在研究制定全国碳市场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规定,强化对纳入全国碳市场报告管理的排放单位数据质量控制计划、数据及信息存证、存证数据及信息的缺失与异常处理、排放核算与报告、排放报告核查等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活动的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并通过完善信息化平台和强化数据分析支撑日常监管。”
《报告》还建议,在企业层面,强化碳资产管理,提高企业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和碳排放数据质量,并通过多层级、分区域、分职责的培训,提高碳管理能力。在行业层面,制定有关规范,组织企业开展碳排放数据自查和互查,预判数据风险,加强交叉检验,提升数据质量。
“碳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我国碳减排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价格工具,对此立法要严、量化要准。”梅德文表示,预计到“十四五”末,全国碳市场将逐步建成碳监测评估体系,届时碳监测网络范围和监测要素基本覆盖,碳汇、碳源的评估技术方法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