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比亚迪宣布将上调王朝、海洋及腾势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幅度为2000-6000元不等。11月30日,广汽埃安也对旗下相关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上调,上调幅度为3000-8000元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家企业均将本次涨价主因归结为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即将终止。
实行了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距离退出不足一个月,部分新能源车企已经率先行动。据专家预测,虽然年内新能源汽车或将迎来小范围涨价,不过整体看来补贴退出的影响有限。
■■车企自补促销
根据去年底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限时下单,锁定国补!”记者注意到,在年末冲销量之际,近期不少车企将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出作为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手段,除上述车企涨价外,多家车企已经开始推出限时保价策略,对在2022年底前下单但未能年内提车的客户自掏腰包进行补贴。
11月24日,AITO汽车发布公告称,将追加1万个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保障名额,自发布日起,前1万名完成支付定金且未发生退款的用户,如因AITO汽车的原因无法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牌,官方将按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标准向用户提供差额补贴。11月27日,长安深蓝官方发布国补退坡补贴方案:在12月31日前下定并锁单,并且订单满足2022年新能源国补申领条件的用户,2022年新能源国补政策的差额将由长安深蓝补贴,用户仍按照下定锁单时指导价支付。11月30日,小鹏汽车推出限时保价政策,在2022年12月31日前完成定金支付的订单,由于上牌时间导致的补贴差额,公司将全力承担。
而早在10月底,特斯拉就已对Model 3和Model Y官宣降价,并于11月初推出保险尾款减免优惠。值得注意的是,此前Model Y降价后售价低于30万元,可享受新能源汽车补贴。
■■或迎涨价潮
事实上,刚刚过去的9月、10月本为汽车行业的传统销售旺季,但数据显示,部分车企并未实现“金九银十”,这给企业冲刺年度销量目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进入倒计时,年末汽车需求或将拉高。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纯电动乘用车最高可获得补贴12600元/辆,插电式混动(含增程式)乘用车可获得补贴4800元/辆。截至记者发稿时,新能源车企中除比亚迪、广汽埃安和特斯拉“两涨一降”外,其余车企尚未进行官方调价。
不过,11月24日,吉利汽车表示,目前未对旗下新能源汽车价格进行调整,但明年国补退出以及材料的上涨可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同时,据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判断,今年年内,部分车企可能掀起小范围的涨价潮。
由此看来,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的退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车企定价。不过,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虽然补贴的退坡整体上对于车企的利润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主要因素,对车企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其自身的销量能否达到增长预期。
据了解,本次涨价已是比亚迪今年内第三次宣布涨价。此前,比亚迪分别在今年1月21日和3月15日宣布对旗下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相关新能源车型进行调价,两次价格上调幅度分别为1000-7000元和3000-6000元不等。而针对比亚迪本次提价,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调售价不会过多影响消费者购车心态,此举或许能够大幅提升比亚迪未来一个月的订单量。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比亚迪销售近140万辆新车。
■■面临新一轮考验
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自2009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13年。初期,行业企业发展依赖补贴政策程度较高。2017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额度在2016年的基础上下降20%;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整体退坡力度超40%。
同时,近年来,补贴门槛进一步提高,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百公里耗电量等标准考核逐渐趋于严格,行业洗牌加剧。早期过度依赖补贴的车企逐渐被边缘化,部分车企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下被淘汰。进入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处于全面市场化驱动阶段,行业发展依赖补贴的程度越来越小。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具备竞争力的优质车企抗风险能力较强,在面对政策切换时,可通过自身调整等较快适应变化。与此同时,虽然新能源汽车补贴即将退出,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地方各类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仍将为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提供有力支撑,日益完善的“双积分”政策也将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77.7万辆、125.6万辆、120.6万辆、136.7万辆、352.1万辆。今年,相较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表现出更强的韧性,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2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已超过2021年全年销量。
中信证券的研报指出,复盘新能源汽车历史补贴政策,预计明年补贴退坡带来的影响有限,未来行业电动化、智能化景气向上趋势不变。整车端重点看好25万元以上高价段的市场扩容和智能化的快速演进,以及混动车型在明年需求的爆发。产业链上,明年是新增产能集中开始释放的一年,行业或面临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