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版:企业风采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5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广核运营公司:交出高分改革“成绩单”

■石海萍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5月23日   第 18 版)

  累计完成62次核电机组大修,核电群厂年度大修平均工期由40.59天降至30.76天;多项关键维修技术和备件实现自主化;营收、净利润、劳动生产率较2017年改革前分别增长了72%、100%、50%……

  4年前,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运营公司”)入选首批国企改革“双百行动”试点企业。4年来,这家企业通过系统改革为发展赋能,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突出主责主业,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积极探索以创新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成绩单”。

  作为国内大型专业化核电运维服务商,中广核运营公司伴随中广核核电多基地群厂运营时代开启的契机,在中广核核能板块“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战略下应运而生。肩负国企改革试点重任,围绕核心业务,在大修总次数和重叠大修数量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实现安全生产业绩持续提升,是该公司改革和创新工作紧盯的目标。

  紧握“主动权”多维度攻坚克难

  面对核电多基地群厂运营,中广核运营公司大力度实施资源倾斜,攻克了诸多疑难项目,尤其一些握在自己手中的“金钢钻”,为核电群厂提供了更多高质量和专业化的支持和服务。

  在核电现场,风险管控和预案准备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现场的本质安全。2021年,中广核运营公司多点发力,在大修作业安全风险降级、异物风险消除、重大设备损坏风险消除等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大修领域的技术创新,也为工期优化找到了突破口,大修生产业绩得到显著提升。

  “大修中很多备件和服务需要从国外采购,除了贵,还可能出现很多不可控因素,严重影响大修进展!”这是很多核电大修人和备件采购员的切肤之痛。

  如何破局并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才是长远之计。

  通过牵头组建“核电备件自主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广核运营公司主动担当“链长”,扎实推进核心领域的供应链自主化工作。3年来,该公司累计落地17项关键受限备件自主研发项目,每年降低备件成本上千万元。其中,央企攻坚工程项目“核电站一回路全系列水过滤器滤芯研发”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作为中广核运营公司的重点改革任务之一,“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升级和生产方式自动化换代”是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和生产方式桎梏,以更轻盈的姿态追求卓越的全新引擎。其中,2021年底全面投产的备件数字化作业平台和即将进入迭代实施阶段的大修数字化作业平台正是数字化转型的两个重要支撑。

  数据显示,备件数字化作业平台的投产,可使大修备件采购效率、调配效率提升80%。而大修作业平台建成后,将实现生产活动核心场景的融合,现场工作更便捷、数据更贯通、管理更有效。

  “组合拳”推动技术创新出实效

  针对部分项目长期依赖劳动密集型工作方式的痛点,中广核运营公司立足检修一线,依靠技术创新,持续推动生产方式自动化升级换代。

  2021年,该公司在大修关键路径上节约150小时,人工投入节省约1800人工日,在以“科技创新驱动”代替“生产要素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收获了初步成效。

  “费时又费力,做成了当然好,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还是算了吧。”这是改革前不少员工对科技创新的态度。而为了让员工在科技创新方面“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价值,中广核运营公司打出了“出规划、搭平台、强投入”的组合拳。

  该公司根据“十四五”核心能力建设规划,整合各级平台资源,形成了以“工匠工作室”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同时,通过重大项目攻关催化和转化激励、公司科技奖等方式,让科研人员“便于”创新,也“乐于”创新。此外,容错机制的引入,打消了员工对科技创新失败的后顾之忧,为员工“敢于”创新提供了保障。

  科技创新离不开持续的投入,中广核运营公司毫不吝惜在科研上的投入。与2017年相比,其2021年研发经费增加了92%,研发资源投入增加了200%。

  近年来,中广核运营公司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层出叠现。截至2021年,取得科研技术国际领先项目6项、国内领先项目27项、当年专利165件;建成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逾百人次获省市级以上人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