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新能源汽车·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4月1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新造车企业车价上涨幅度大,而传统车企具有较强的价格调节能力

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价格竞争力突显

本报实习记者 杨梓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4月11日   第 17 版)

  3月以来,受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特斯拉、理想、小鹏、哪吒、零跑、威马等新造车企业纷纷上调新能源汽车售价,单次涨幅均超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车企新能源品牌涨幅较小,多在万元以下,或暂未涨价。

  电池涨价并非唯一诱因

  3月18日,小鹏宣布对在售车型价格进行调整,补贴前售价上调10100元-20000元,此次价格调整于3月21日零时起生效。虽然蔚来宣称现有产品并无涨价计划,但表示会根据市场变化,通过升级产品进而调整车辆售价。3月21日,宁德时代表示,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将动态调整部分电池产品价格。

  “目前已经确定二季度电池涨价幅度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基本都已宣布涨价。还没有涨价的,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和电池厂商谈妥涨价幅度,等谈妥后也会涨价。预计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幅度将非常离谱。”理想CEO李想近日公开表示。随后,理想宣布自4月1日起,理想ONE售价上调11800元。

  部分业内人士对理想ONE超万元的涨价幅度感到意外。作为一款增程式电动汽车,理想ONE搭配的动力电池容量较小,为40.5kWh。据了解,动力电池价格涨幅取决于容量,中高端纯电动力汽车搭配的锂电池容量较高,涨幅也更大。理想方面表示,理想ONE整车成本较高,同时电池组容量在插电混动车型和增程电动车型中也最高,因此进行了最低限度的调价。

  据了解,此前曾表示“仍在纠结中”的岚图近日也宣布涨价。3月31日,岚图官方宣布旗下纯电动车型售价上调10000元,增程式车型暂不上调,以上变动将于5月1日生效。

  除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外,芯片、车身原材料价格上涨也不容忽视,且影响已蔓延至燃油车。4月2日,有奔驰经销商表示,奔驰调涨各车系在中国市场的官方指导价。网传的一份价格调整表显示,奔驰此轮涨价范围涵盖迈巴赫、AMG等多个子品牌的多款车型,以及奔驰CLA、E级、GLC、S级等车型,涨幅从数百元至数万元不等。

  经销商价格调节优势显现

  目前奇瑞、比亚迪、长城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的涨价幅度基本为3000元-6000元,一汽-大众、上汽大众旗下新能源车型未涨价。如上汽荣威i6 MAX EV作为一款搭配61.1千瓦时电池包的纯电动汽车,仅上调2000元。

  目前新造车企业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总体销量达不到传统车企的体量。同时,传统车企销量与利润主要来自于燃油车,因此有较强的成本分摊能力。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新造车企业车型较少,抗成本上涨能力较弱,因此涨幅比传统车企大。” 

  “卖得好的燃油车价格在往下走。”有传统车企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燃油车利润已被逐渐压缩。他以公司一款燃油车举例称,该车最受欢迎的配置已从25万元降到20万元,同时目前公司最畅销的燃油车利润较低。由此可见,燃油车市场竞争同样激烈,成本上涨时,多由车企自行承担,未出现集体涨价行为。业内人士也认为,尽管上述奔驰相关车型涨价,但不会出现燃油车集体跟风涨价的情况。

  此外,新造车企业普遍采用直营模式,而传统车企更多通过经销商销售车辆,并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汽车市场供需的核心调节手段是价格,经销商有很强的价格调节能力,有利于实现成本和供给变化下的需求稳定。

  热门车型涨价能刺激销量

  业内人士表示,经营多年的传统车企,本就对供应链有更好的掌控力,在当前的市场中,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值得注意的是,孵化于传统车企的广汽埃安,旗下的Aion S Plus、Aion V Plus售价分别上调4000元、5000元,3月以20317辆的销量成绩力压众多新造车企业。但同时,A00级(微型车)、A0级(小型车)电动汽车市场多被传统车企占领,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隐忧却不容忽视,亟需升级产品。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目前原材料价格高涨,对新能源汽车、燃油车等各条技术路线都带来压力。除动力电池本身要研发新的低成本电池技术、加快低成本电池材料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外,他还建议,新造车企业要开拓思路,关注其他技术路线的细分市场。

  据悉,今年传统车企和新造车企业都将陆续推出重磅车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3月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表明,涨价并未影响销量。其中,小鹏以15414辆的销量成绩继续领跑新造车企业,哪吒迎头赶超态势明显,3月销量达12026辆,零跑也销售10059辆。张翔认为:“对于本就畅销的车型而言,车企手握大量订单,适度涨价不会影响其销量,反而会起到积极作用,这增加了车企涨价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