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煤炭·生产

中国能源报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以科技创新激发现代煤化工发展新动能

李寿生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10月25日   第 16 版)

  “十三五”以来,我国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项目在前期打通工艺流程、试车和商业化运行的基础上,着力工艺优化和管理提升,运行水平显著提高,示范项目效应明显。但即便如此,现代煤化工产业由于自身的原因和特点,在新形势下还面临着许多尖锐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挑战。现代煤化工行业面临更加巨大的减排压力,据测算,煤间接液化制油、煤直接液化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乙二醇,吨产品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约为6.5吨、5.8吨、11.1吨和5.6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这一宏大目标,在“十四五”时期将有更多新的节能减排政策出台,必将会对现代煤化工企业和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

  二是大批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国内炼化市场进一步放开,民营、国有、外资炼化企业纷纷上马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当前,全国炼油产能已经过剩,化工产能还存在不足,石油加工的产业链正在向化工方向延伸,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已经成为炼化一体化项目发展的主流方向,石油化工与煤化工的产品存在交叉和重叠,必然构成市场竞争。

  三是水资源短缺的挑战。现代煤化工项目重点项目均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宁夏、陕西、内蒙等省区,用水主要依赖黄河。目前,黄河流域现代煤化工行业用水总量约5.3亿立方米/年。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当前,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的瓶颈。

  四是能效双控政策的挑战。今年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审批“两高”项目环评文件时应衔接落实有关碳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明确碳排放控制要求。目前,受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政策影响,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也不尽统一,甚至有些还受到了停工或暂缓建设的影响,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发展仍然是我们国家、我们行业、我们煤化工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应该充分利用“能耗双控”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现代煤化工行业产业升级,围绕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形势下,全行业要全面认识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的挑战,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最紧迫的任务,大力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碳原料低碳排放的新路子。下一步,全行业要全力以赴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坚定信心,发掘独特优势。现代煤化工用煤占煤炭消费的十分之一还不到,从二氧化碳减排的角度,原料煤中的有效元素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及能源产品,工艺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高、易捕集封存与综合利用,具有独特的处理优势。

  二是优化工艺、节能增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多属于示范项目,工艺优化和节能增效空间很大,未来通过流程优化和关键部件提升,对主要耗能工序进行流程再造,达到减排、降耗目的。

  三是采用先进技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双碳”目标成为推动我们现代煤化工行业产业升级的重要推手,新建项目要选取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引导行业发展。

  四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生存是第一要务。要不断向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煤制油向超清洁油品、特种油品等高附加值油品发展,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延伸,推动产业高端化、高值化发展。

  五是推进煤化工与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应用,实现绿色发展。要拥抱“绿电”、“绿能”,减少碳排放。利用现代煤化工基地的可再生能源优势,如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取“绿氢”,部分替代煤制灰氢,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六是利用现代煤化工二氧化碳浓度高等优势,实现资源化利用。煤化工装置排放的尾气中二氧化碳具有排放集中、量大、成分相对单一及浓度高等特点,将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引入到煤化工行业,通过二氧化碳的加氢转化制化学品,实现资源化利用。

  (作者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本文为其在(2021)第十届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暨展览会上的发言,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