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城市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9月2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化黑为白”,榆林低碳转型待提速

本报记者 仝晓波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9月27日   第 26 版)

  榆林化工全景图

  榆林化工正在建设的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产品——全生物降解塑料袋。

  榆林化工中心化验室。

  作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以及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近年来,陕西省榆林市经济发展直追西安——2005年开始成为陕西第二大经济体;2007年开始规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连续14年居全省第一;2019年人均GDP超过西安,位居全省第一。

  然而现如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持下,过于偏重高碳产业的经济发展之路显然已不可持续。产业结构过于依煤的榆林尤其如此。就在不久前,总投资超千亿元全球最大的在建设煤化工项目——陕煤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突然被按下“暂停键”,令业内哗然。陕西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更直言,当前,榆林绿色低碳发展不够,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并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下,使得这座“乌金之城”,不得不加速自我革命,努力走出一条摆脱资源依赖和路径依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能化”强市

  成陕西经济重要增长极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在该地区, 平均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资源组合配置之好,国内外罕见。   

  自上世纪80年代,榆林进入发展“快车道”,先后成为“西煤东运”的腹地、“西电东送”的枢纽、“西气东输”的源头,并于2017年被国家批复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2019年启动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名符其实的能源化工大市。

  榆林市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推进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榆林地区原煤产量5.17亿吨、原油产量1048万吨、天然气产量210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2%、5.3%和10.9%;电力总装机3587万千瓦,全省占比53%。

  在能源化工产业的带动下,榆林经济一路高歌。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榆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9%,先后迈上3000亿元和4000亿元两个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呼包鄂榆城市群第1位、西部第7位,成为陕西经济增长的第二极。

  公开报道显示,即便在2020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榆林市依然实现了当期“较陕西省和全国分别高出9.8个和1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一”的逆势开局。强大的能化产业体系和实体经济基础,为全国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榆林力量”。

  化黑为白

  探索资源城市转型形势紧迫

  然而,站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当口,面对今年以来国家从严从紧管控“两高”项目上马的要求,对榆林而言,过去经济发展过度依重煤炭的老路将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摆脱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碳锁定”,正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陕西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明确要求,榆林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努力构建高端低碳现代产业体系。

  面对此种情形,“我们邀请了多位院士,研讨榆林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提出资源开发由坚持‘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能化主导向多元融合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形成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新思路。”榆林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围绕这一思路,榆林在布局未来五年发展时,从“十四五”规划盘子中主动压减了40多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项目。

  榆林市拥有全国储量最大的优质煤,也因此以“榆林煤”著称,又称“环保煤”、“洁净煤”。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曾公开表示,榆林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依托资源优势,做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这篇“大文章”,也就是把“榆林煤”这一自家地里长的小麦,不仅要磨成“面粉”,还要做成“面包”“蛋糕”。

  以此为指引,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无疑是现实出路。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正进行180万吨/年煤制甲醇和40万吨/年合成气联产乙二醇项目建设,致力于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从煤炭到可降解塑料的煤炭综合利用“新路”,持续探索废水“近零排放”工艺,实现从煤炭到甲醇,再到聚烯烃及各种低碳环保化工产品的“由黑到白”的重大转变。

  科技引领

  瞄定创建碳排放达峰示范城市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已报省政府,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区内能源革命示范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据上述榆林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示范区总体建设思路是,锚定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超前布局碳中和路径与模式,围绕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耦合替代、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三条路线,建成多能融合科技创新试验田、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和能源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先行区。

  值得注意的是,示范区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围绕节能降碳进行超前布局。“除与中科院签订‘一区三基地’战略合作协议外,今年5月,我们又与西北大学就共建全国首家碳中和研究院达成了合作协议。目前,双方正在积极落实建设条件。”上述负责人说,“我们将充分发挥中科院技术、人才优势,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开展一批颠覆性技术示范,以创建能源革命示范区为牵引,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事实上,在节能降碳项目落地层面,榆林近期已开启“捷报频传”模式,从而为能化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工作基础。

  比如,延长石油集团榆林煤化公司5万吨/年CCUS示范项目在实现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计划今年10月底完成扩能至10万吨/年。另拟建一套2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预计2022年6月投运。

  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国能锦界公司15万吨/年CCS示范项目已通过试运行,试运期间连续生产出纯度99.5%的工业级合格液态二氧化碳产品,成功实现了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并拟建10万吨级“液态阳光”示范项目。

  此外,榆林城投佰盛公司的综合利用煤化工尾气100万吨二氧化碳、2万吨碳酸氢铵及1万吨工业氨水项目也已完成备案,预计明年建成投运。

  “就在不久前,我们全面对标中共中央相关文件要求,出台了“十四五”能耗双控21条举措,目的就是要强化能耗管控力度,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19%。”榆林市发改委上述负责人说,“十四五”是榆林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期,也是榆林实现碳达峰的攻坚期、窗口期。榆林积极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达标规划,力争创建全国碳排放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试点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