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西郊、黄河岸边的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下称“兰州石化”),炼塔高耸、机器轰鸣……
“我们现在有1050万吨/年的原油加工能力。原油通过常减压装置后,再经过重整、加氢、催化裂化等工序,就可以生产出作为燃料的汽油、柴油和煤油。再往下延伸到乙烯装置,可以生产树脂、橡胶等化工产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包装膜、轮胎、胶管、汽车配件等必须的原料。” 兰州石化炼油运行二部催化二联合车间班长杨永纳指着墙上的生产流程图告诉记者。
作为由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炼厂发展起来的石化企业,兰州石化至今已屹立在黄河之滨60多年。这60多年来,从炼“争气油”、产“第一胶”到如今建成千万吨级炼油、70万吨乙烯一体化企业,兰州石化人不断攻坚克难、与时俱进,一次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技术空白。兰州石化的发展史,正是我国石油化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高质量发展史。
新中国石油化工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1949年,全国仅能生产汽、煤、柴油3.5万吨,90%成品油依赖进口。
1951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向中央提交的《关于西北石油勘测研究结果和开采意见的报告》中,详细叙述了开发西北石油和在兰州建设炼油厂的设想。此后,相关部门赴甘肃勘察,兰州炼油厂、兰州肥料厂和兰州橡胶厂相继于1954—1956年间成立。这几家企业均为兰州石化的前身,也是我国“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
1958年8月2日,第一列装满玉门原油的槽车驶进兰州炼油厂。9月13日,第一套原油电脱盐装置正式投产,9月18日炼出第一批汽油、煤油、柴油等6种成品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正式建成,结束了中国只能依靠“洋油”的历史。同年11月,兰州肥料厂与兰州橡胶厂合并的兰州化工厂建成投产。
1960年5月,兰州化工厂生产出我国第一批合格的丁苯橡胶,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通用型合成橡胶的历史,被誉为国产“第一胶”。从此,西北大地上诞生的现代化炼油、化工企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为新中国石油化工工业书写了“精彩一笔”。
“从最初百万吨到现在千万吨级的炼油能力,从最初5000吨到现在70万吨/年的乙烯产能,从最初几千吨到现在22万吨的橡胶产能,兰州石化一直在与时俱进,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石化企业。”兰州石化公司总经理助理、人事处处长徐文学说。
创新驱动 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兰州石化,至今还流传着“中国催化剂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当年在此苦心研究、攻克炼油催化剂的故事,这是我国炼油催化剂崛起的开始。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炼油石油工业部为长远规划,决定自力更生在兰州炼油厂建设国内急需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以摆脱外国技术制约。1964年,兰炼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建成,并攻克水玻璃高压釜超温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催化剂,保障了航空汽油的供应,解决了国防之急、炼油之急,也为后续国内炼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闵恩泽院士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兰州石化一直以来奉行的宗旨。
“近年来,兰州石化在技术方面不断探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催化剂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开发的医用包装材料、橡胶技术也都是国内独家,对我国石化产业的技术发展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徐文学说,“‘十四五’期间,公司将重点围绕化工催化剂、特种橡胶、聚烯烃特种牌号新产品以及特种油品,全面开展攻关,全面发力。”
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
“解放思想、志存高远,奋力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无论是在兰州石化的办公区域还是生产区域,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
据兰州石化安全环保监督中心副主任李冬刚介绍:“兰州石化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围绕环保新标准达标升级及VOCs管控治理投资约14.67亿元,完成了119项环保项目建设。”
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兰州石化对于碳减排也有自己的新思考。
“马上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就要形成,兰州石化也正在做相关方面的研究,以跟进国家产业政策。比如如果采用乙烷替换现在的石脑油制乙烯,收率可由47%提高到79%,可大大减少生产过程中副产的重油。”李冬刚说,在陕西榆林,兰州石化80万吨/年乙烷制乙烯项目预计将于近期投产。项目建成后,兰州石化乙烯总产能将达到150万吨/年,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