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3月2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水乡春耕

■胡晓言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3月29日   第 24 版)

  春日的田野,金黄色的油菜花竞相怒放,田野里地势低洼的地方,农机手操纵着农机不停歇奔跑着,搅动起一簇簇的水花,一幅江南水乡春耕图瞬间跃然眼前。

  春耕生产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积肥、犁田、浸种、育秧……环环相扣,所以还有备耕之说。当春风唤醒沉睡一冬的土地,过不了正月初十,村里的男男女女便扛起扁担、挑起粪筐,清理猪栏牛圈里堆积如山的农家肥,由此拉开春耕前的备耕序幕。

  那时候,种田很少用化肥,全靠长年累月喂猪养牛积攒起成堆的农家肥。备耕时,青壮年劳动力挨家挨户清空猪栏牛圈,一担一担将肥料送往田间地头。整个正月,乡民们肩挑百余斤的担子,早出晚归,穿梭于村庄与田间。大家的备耕热情高涨,遇有暖阳天,干脆脱了外套,卷起裤管,甩开膀子干,等到红花草花开满田,便将农家肥均匀撒散开去,等待开犁翻耕。

  到了惊蛰,村里安排人将选好的稻种晒上一天,装入大木桶,接着倒上按比例配好的石灰水,杀菌消毒后,再浸泡一天,让种子喝足水,装回垫上草垫的木桶,盖上破旧棉被保暖保湿,静等种子萌芽。

  没过几天,嫩芽破壳,伸展出洁白的根须,接着长出粗壮的芽苗。此时,天气渐暖,木桶中间位置的种子往往最先发芽,也容易因聚集的温度过高,烧坏根须和嫩芽。为保证出芽率,需每日早晚各轻翻一次,一个多星期后,便可播撒进平整好的秧田。

  农时不等人,还未进入仲春,赤脚下田的农民,忍受着寒冷,精心侍弄出一块块平如镜面的苗床,让稚嫩的芽苗在新的环境里安稳扎根。

  春日的绵绵细雨,时常裹挟着雷电和冰雹,总想变着法儿破坏农民们播下的希望。好在长期劳作,让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芽苗播进秧田后,白天管理相对容易,到了夜晚,他们竖起耳朵,静听天气变化,稍有风吹草动,立马披衣下床,打着手电筒赶到田边,尽快给秧田放进足够深的水,以抵御极端天气带来的侵害。坏天气过后,他们又将秧田里的水放个干净,让秧苗充分享受雨露滋养。

  次日清晨,一批庄稼的“好把式”牵来耕牛,拖上锃亮的犁铧,犁开芬芳的泥土。犁头下不时翻出的泥鳅、黄鳝,惹得孩童追逐其间。

  秧苗一天天长高,远远望去,大地如同盖上了绿毯。秧苗满月在即,东方刚刚放亮,乡民们早早来到秧田,拔起一把把秧苗,洗净、绑扎整齐,移栽到大田。日复一日,拔秧插秧,待到育好的秧苗全部移栽下田,一年的春耕才宣告结束。

  集体耕种时,大家一起播种,一起收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勤劳的庄户人家在春耕备耕的节骨眼上,舍得倾注汗水,待秋收的季节,土地便会毫无保留地回馈给他们丰硕果实。后来,尊重农民自愿,土地又流转给了种粮大户,春耕生产由农耕型向机械化转变,备耕也由偏重经验向科学技术耕种蝶变,中间环节大为缩减,农民们省却了祖祖辈辈、年复一年的备耕辛劳。

  (作者供职于国网安庆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