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管网集团华北公司(下称“华北公司”)发布消息称,已与山东裕龙石化签署了外输管道建设运营合作意向书;与中化弘润、汇丰石化等地炼企业签署管输注入口建设合作意向书。根据合作意向,华北公司2021年将建设弘润石化资源注入鲁皖二期管道项目及青岛油库至青岛港下海管道项目。
业内人士认为,两个项目投产后,华北管网将实现“1+1+1”向“X+1+X”的突破,对“北油南调”、活跃市场竞争、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山东地炼也有望迎来“大管输”时代,降本增效助推产业优胜劣汰转型升级。
开启双赢合作
此前,管道运输能力不足困扰着山东地炼。随着山东地炼获得原油进口和使用“双权”,省内原油加工量大幅增加,原油运输管道诉求日益强烈,成品油运输管道需求亦逐渐增多。
为破解地炼运输瓶颈,“十三五”期间,山东省计划新建7条原油管道和7条成品油管道,提高原油和成品油输送能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每年都有大干线建成投产,已建成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1.24万公里,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其中,原油管道3750公里,成品油管道2200公里。2019年,全省通过管道输送原油1.34亿吨、成品油1170万吨,管输建设能力大幅增长。
华北公司为何看中山东地炼油品管输业务?
在隆众资讯成品油分析师丁旭看来,此次华北公司携手山东地炼,主要集中于成品油运输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诉求。“一方面,成品油沿海多内陆少,北方多南方少,与地炼合作有利于华北公司更好的完成资源调运协调工作,将山东的巨量成品油输送到华北以及华中地区,实现‘北油南调’、活跃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对山东地炼而言,其成品油最大销售区域为山东省内。与华北公司合作等同于放大了产品套利空间和销售半径。” 丁旭说,“与此同时,管输符合日益严格的安全运输要求,例如在特殊情境下能更好地实现成品油的连续运输,不再受极端天气和危化品高速限运的影响。”
金联创油品分析师周密认为,布局集中化和运输管道化,是未来国内地炼发展方向,山东地炼企业集中,应当在油品输送管道上有整体规划,规划不仅包括管网布局,也包括配套的港口建设等,通过上游的资源调配加大整合力度。
降本增效“利器”
管道运输被称为“第五种运输方式”,有着其他运输方式无法比拟的低成本优势。
山东地炼产能占全国总产能70%以上,使用原油一半从青岛港上岸,地炼进口原油90%依靠公路运输,每天有数万辆油罐车在山东省内穿梭,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物流成本。未来,山东省规划的原油管道运输能力将超过1.6亿吨/年,成品油运输管道接近1亿吨/年。若全部建成,将极大提高成品油运输效率,节省运输成本。
2020年10月,山东港口青岛港董家口-潍坊-鲁中、鲁北输油管道管输总量创新高,一举突破5000万吨大关。据悉,此举为社会减少提货车辆约165万车次、降低碳排量约88万吨,不仅大大减少了公路运输安全隐患,还为山东地炼企业节约物流成本约20亿元。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管道投建加速不仅能为地炼原料及时到位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运输成本下降也将带动地炼降本增效,提高其盈利水平。
某炼化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就成本计算而言,若一个中型炼厂运输成本与公路运输相比降低30元/吨,假设一年油品运输200万吨,将为企业节约近6000万元,这对净利润只有两、三亿的炼厂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该负责人说。
加速市场优胜劣汰
山东炼化产业结构单一,炼化一体化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短,缺少大型乙烯、芳烃装置配套,高端石化产品产出少,盈利能力弱。
根据山东炼化整合计划,力争到2022年,将位于城市人口密集区和炼油能力在300万吨及以下的地炼企业炼油产能进行整合转移;到2025年,将500万吨及以下地炼企业的炼油产能分批分步进行整合转移,全省地炼行业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亿吨/年,压减到9000万吨/年左右。截至2020年12月底,已有13家炼油企业正式退出市场。
庞广廉表示,目前主流大型地炼企业已经实现管道“厂厂通”。“但地炼企业中优质企业较少,与国内一流炼化企业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未来,管道运输建设将继续通向规模性炼厂,管输成本低、利润高的优势将使大型炼厂更具竞争力。在市场加速优胜劣汰的当下小炼厂已岌岌可危。”庞广廉说,“地方策划、分区域集中规划是好事,小企业被兼并重组或淘汰,有利于山东地炼集中发展,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