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电网·产业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1月0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首条绿电特高压工程投运

将汇集青海可再生能源及周边省区的富余电力,支撑华中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构建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1月04日   第 22 版)

  本报讯  记者王旭辉报道:2020年12月30日,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青海-河南工程”)投运,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三五”期间特高压工程建设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至此,国网已累计建成“13交12直”特高压工程,在运在建特高压工程线路长度达4.1万公里,变电(换流)容量超过4.4亿千伏安(千瓦),累计送电超过1.6万亿千瓦时。

  据了解,青海-河南工程是为支撑青海新能源大规模开发规划建设的第一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也是全世界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输电大通道。

  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全长1563公里,新建海南、驻马店2座换流站,输电电压等级为±800千伏,输送容量800万千瓦,总投资约226亿元,于2018年11月开工建设,2020年12月建成投运。青海-河南工程送端连接青海新能源基地和西北电网,受端连接河南负荷中心和华中电网,与驻马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电站合址建设。青海-河南工程设计年输送电量4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受端原煤1800万吨,减排烟尘1.4万吨、二氧化硫9万吨、氮氧化物9.4万吨、二氧化碳2960万吨

  作为国网建设的800千伏、800万千瓦特高压直流样板工程,青海-河南工程全面采用了“升级版”特高压输电技术,在成套方案、工程设计、设备研制、工程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优化,提升了工程安全和质量水平,并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工程组织相关科研和设备制造厂,全面开展“卡脖子”联合攻关,成功研制了国产化直流穿墙套管及换流变阀侧套管,其关键技术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并在工程中大量应用,经受了全电压、全电流及过负荷运行考核。

  同时,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特高压换流变现场组装技术,在西宁检修基地成功开展了海南换流站7台800千伏换流变现场组装工作,相关设备均已通过出厂试验并发运至现场,标志着我国全面攻克特高压换流变现场大规模组装技术和高海拔环境下的制造工艺控制难题。

  据介绍,青海-河南工程对于促进西北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提高当地电力外送能力,满足华中地区用电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海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截至2019年底,青海发电总装机容量3168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2776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87.6%。水电和太阳能发电已成为青海的前两大电源。目前,青海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已具备多能互补优化运行的能力,2017年以来,国网先后在青海实现了连续7天、9天、15天、31天100%依靠可再生能源供电,在探索符合国情的能源转型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青海-河南工程可以汇集青海当地可再生能源以及周边甘肃等省区的富余电力,有力促进当地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与联合外送消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华中地区用电需求较大,由于一次能源资源匮乏,土地和环保空间有限,保障电力供应的压力较大。其中,河南是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用电量约占华中东4省用电量的37%,建设特高压输电工程、大规模接纳区外电力,是满足华中地区电力需求增长并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根本途径。同时,青海-河南工程与华中已有特高压工程配合,可充分发挥特高压电网大容量、远距离、网络功能优势,有力支撑华中特高压交直流主网架构建,优化当地电源结构,且到网电价具备竞争力。

  另据悉,建设青海-河南工程,增加输变电装备制造业产值约148亿元,有力支撑青海新型能源产业基地开发,直接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