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14年本)》进行修订,形成《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新增鼓励类产业中,四川、贵州、云南明确提及生物乙醇制乙烯(以粮食为原料的除外)工艺。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不论从原料供应还是经济性来说,乙醇制乙烯都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非燃料乙醇领域此前有乙醇制乙烯的先例,但目前国内乙醇制乙烯应用极少,即使在鼓励目录中,推广仍需冷静。
经济性优势不足
据了解,国内生物乙醇制乙烯先前有过尝试,广西皖维曾上马一套5万吨乙醇制乙烯装置,但该装置至少三年没开工。此外,安徽及山东均有工厂采用乙醇制乙烯,随后逐步放弃。在低油价常态化的当下,近几年吉林众鑫12万吨/年装置已改用石油法乙烯生产环氧乙烷,博海6万吨/年装置目前受乙醇成本影响,处于停机状态。
“目前乙醇制乙烯在国内应用极少,主要是因为经济性毫无优势。而在目前国内扩能大势下,乙烯供应紧张局面缓解。”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资深人士说。
据了解,目前大致2吨乙醇可生产1吨乙烯,以当前广西地区95%木薯乙醇6300元/吨计算,即便不考虑加工费,乙醇生产乙烯的成本至少在12600元/吨。若采用一体化装置,原料成本也高达12950元/吨左右。
“现阶段国际油价处于相对低位,油制烯烃的成本仅3500元/吨左右,即便是成本较高的甲醇制烯烃成本也只在5500元/吨左右,大大低于乙醇制乙烯的生产成本,因此从经济性的角度考虑,乙醇制乙烯不具备优势。”卓创资讯研究院分析师李训军说。
乙醇非粮产能单薄
目前我国乙醇生产仍以粮食发酵为主,2019年食用和工业乙醇产能中,非粮生物法产量仅有119万吨,占比20.27%。 “四川非粮乙醇产能8万吨,贵州没有乙醇产能,云南非粮乙醇产能在38.8万吨,三省非粮乙醇产能仅占全国产能7%。”上述不愿具名人士说。
“即使非粮乙醇全部用于生产乙烯,理论上也仅能产59.5万吨乙烯。若意见稿通过,将鼓励非粮生物乙醇制乙烯存在原料资源不丰富问题。” 李训军表示。
“非粮生物乙醇的原料木薯和甘蔗,前者主要从东南亚进口,后者产量有限。即便生产出来,市场消费前景也不明朗,西部以外的地区非粮生物乙醇产能很小,乙醇制乙烯的空间并不广阔。”上述资深人士说。
“目前来看,采用生物乙醇制乙烯在技术上可行,但由于经济性和原料供应掣肘,规模化发展‘前景堪忧’。”上述资深人士补充说。
乙烯供应渐松
我国乙烯扩能速度较快。2009年乙烯年产能1580万吨,2019年产能已大幅增长至2889万吨,十年间年均复合增长率6.9%,为世界乙烯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的两倍。
随着产能的大幅扩张,我国乙烯产量也保持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国内部分设备老旧、运营成本高、效率低、行业集中度低、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国内乙烯产能利用率有所下滑,2019年我国乙烯的产能利用率为71%,较2010年下降19%。
乙烯作为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大宗产品,上游投资成本较高,下游需求与经济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供需格局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在当前低油价背景下,乙烯仍可以持续盈利,但周期性不强。若想在行业内有更大的突破,石化企业应做到优化炼化一体化、原料成本多元化、生产规模大型化,并不断研究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李训军认为,供需格局将由紧向松转变。因此,未来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将乙醇制乙烯纳入鼓励类产业发展目录,应充分考虑其经济性和供需状态的变化,避免盲目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