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综合/管理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秦巴山区筑通途(新闻特写)

■特约通讯员 吴晓云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7月20日   第 26 版)

  “砰、咚,砰、咚……”

  盛夏,在秦巴山区深处的宁陕至石泉高速公路(以下简称“宁石高速”)施工现场,机械轰鸣阵阵,隧道掘进、路基开挖、箱梁预制、钢筋笼焊接等工作正稳步推进。

  宁石高速是陕西省“2367”高速公路网中的一条联络线,北与G5京昆线相接,南至十天高速终止,全长51.8公里,由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以PPP模式建设,计划2021年通车。

  秦巴山区70%为山地,30%为高山,地下岩层多变,山体经长期露天风化容易崩裂,而宁石高速隧道、桥梁多,桥隧占比近87%,施工面临重重困难。

  根据设计要求,24根桩基全部要在地势陡峭处施工。由于空间狭窄,项目部能够开辟出的作业平台面积有限,冲击钻等作业设备无法运输与安装,只能改用人工挖孔。

  “为安全高效完成作业,我们编制了《人工挖孔桩专项施工方案》。”项目部安全管理部主任曹亚州介绍说,“同时,开展了进场人员安全教育和班前‘三工’ 活动,又为每个桩孔开具了作业票,配备了限位器、防坠器、护盖和安全警示牌。截至目前,桩基浇筑合格率达100%。”

  贯穿秦岭和大巴山深处,宁石高速承担着支撑川陕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

  据项目部副总工朱永昌介绍,项目部编制了《项目管理实施规划》《质量工艺策划》《质量通病防治计划》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项目质量目标、要求、保证措施,建立了系统的质量、环保管理体系。“大到一个施工技术交底、一个班组,小到一条线形、一个开关、一个螺丝,都要按标准考核管理、按精细程度检查工艺。”

  混凝土裂缝测定仪、钢筋保护层厚度扫描仪、回弹仪……这些都是材料检查验收的“神兵利器”。利用这些监测设备,项目部大幅提高了钢筋保护层的合格率和钢筋笼定位的准确度。此外,还通过对隧道爆破参数的调整,克服了山区地势恶劣等困难,有效控制了建设成本。

  秦岭是中国主要的天然保护林之一。如何高效、有序地推进项目建设的标准化、科学化?如何“原汁原味”地将设计图纸变成实物?如何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项目稳产高产?为解决这些难题,项目部打造出全过程管控的“智慧工地”。

  据从事路桥施工管理20多年的项目经理高向鹏介绍,面对宁石高速这项庞大体量的工程,项目部引入了互联网监控云平台和预警中心,实现了对质量、安全、设备、进度、人员、环境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还创新为每根桥梁墩柱制作了二维码“身份证”,涵盖了墩柱从打桩、浇桩、验桩的所有信息,不仅使项目组织协调更加顺畅,而且实现了降本增效。

  “将信息化引进工地现场,免不了会‘碰钉子’,但只要不断学习,尽最大努力把这块‘硬骨头’嚼烂啃碎,即使施工环境再复杂、安全风险再高、质量要求再严,我们都不怕。”高向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