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深陷债券违约泥潭的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又有新消息。
6月11日,川煤集团收到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法院认为,川煤集团未能清偿到期债务,已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破产原因。
作为四川省最大的国有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该省规模以上原煤产量近七成。法院认为,川煤集团具有重整价值和重整可行性,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川煤集团的破产重整申请。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邢雷指出:“进行破产重整,剥离非常困难的资源枯竭煤矿,解决好遗留问题,并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川煤集团还是有望‘起死回生’的。”
●债务违约逾80亿元
川煤集团于2005年组建,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拥有员工6万余人,是四川省唯一的煤炭整合主体,现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川煤集团拥有川煤股份公司、攀煤公司、芙蓉公司、广能公司、达竹公司、广旺公司、威达公司、供销公司、勘设公司、益康公司等子公司,煤炭营销、物资供应等分公司。
2019年四川规模以上原煤产量3296万吨,川煤集团产量为2274万吨。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资金链紧张,2016年底公司出现首支私募债券到期无法兑付后,引起连锁反应,债券、金融机构等借款相继违约。
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至2018年间,川煤集团累计债券违约9次,涉及金额近60亿元,截至2019年底,公司逾期债务余额81.56亿元。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煤炭价格保持高位运行,2018年川煤集团实现利润转正,盈利2亿元。但2019年,再次转负,为-5.52亿,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一季度再次巨亏4.15亿。近年来多次违约,导致公司流动性不足,可以看到川煤集团已经基本不具备偿债能力。”北京能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焦敬平指出。
今年5月22日,债权人以川煤集团未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不具备清偿能力为由,申请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其进行破产重整。
●5年22起煤矿死亡事故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川煤集团一直非常艰难,困难重重。
“一方面,本身煤炭资源条件不好,赋存条件差、资源枯竭、灾害重、开采难度大,同时,机械化效率提升缓慢,人工成本高,这些客观因素都使其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管理等也存在不足,经营出现差错,投资失误,债务沉重。”该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对此,邢雷指出,当年投资的焦化厂、收购煤矿和其他一些投资项目严重亏损,以及债务违约造成融资难,是现在困难的重要原因。“未能抓住市场较好时做好调整,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以至于有盈利预期的煤矿都无法投产。”
除了债务问题,川煤近年来也频现安全问题。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与开采条件差有关,更与安全投入不足,岗位薪水低导致在职人员岁数大、文化水平低,难招高水平技术人员等情况相关。
去年12月14日,川煤集团芙蓉公司杉木树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5人遇难。国家煤矿安监局对其进行约谈时指出,近5年来川煤集团发生22起煤矿死亡事故、造成33名矿工遇难,暴露出川煤集团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执行不认真,对四川省政府和国家煤矿安监局要求贯彻执行不力,安全管理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技术管理薄弱,防灾治灾理念落后,装备投入欠账,隐蔽致灾因素普查不到位,瓦斯等重大灾害治理不到位等问题。
●“破产重整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川煤集团在技术、治灾和开采、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对区域煤炭能源安全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等做出了贡献。川煤集团称,将积极配合开展相关破产重整工作,并依法履行债务人的法定义务。
焦敬平指出:“对于川煤集团来说,企业进行破产重整是目前最好的办法,部分资产还有一定维持价值。而引入方注入新的资金,对川煤集团煤炭板块运营也能起到支撑作用。”
“对我们普通员工来说,不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一位在川煤集团工作13年的员工告诉记者,作为川煤人,不管多艰难都要坚定地向前走,为推动集团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东北、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也有部分国企面临类似问题,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差,开采成本高、安全风险大,盈利能力差,且历史包袱重。在煤价下滑情况下,抗风险能力较差。
“在煤炭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这些企业就存在上述问题,但由于煤炭经济运行形势好转,问题暂时被‘遮蔽’了,煤价再次遇冷,问题注定会再次暴露。”焦敬平直言。他建议,政府应重视此类企业或将面临的风险,妥善处置有关企业债务,分类引导人员安置;企业也应加快资源条件差,盈利能力弱的产能退出,寻求新的转型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