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4月06日 星期一

斜雨清明

■周铁钧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4月06日   第 24 版)

  季临清明,微风细雨不约而至,阴云似黑絮群涌,一团撵一团,撞到一起还会迸出一道闪电。光亮稍顿,雷声就隆隆滚来,雨线斜斜掠过,扑到脸上,凉丝丝的。

  仲春季候,馨风和煦,细雨飘飞,土地润湿,树苗成活率高,长得快,是造林、耕种的最佳节气,古人因此又将清明称为“植树节”。宋代诗人瓮卷在《乡村四月》中写道:“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生动记述了清明时节紧张繁忙的劳动景象。

  农桑应季,延续古今,每年布谷鸟唤来清明,人们都要浸种整地、开犁插秧。清明还是祭先奠祖、追怀祀缅的季节,战国《周书·时训》最早记载了清明雨中扫墓的情景:“阴阳交会,滴水噀日清明,汲冢。”到了唐代,清明祭扫已成习俗,《通礼》记述:“唐初行俗,细雨寒食、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除荆草。”

  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4月,杜牧赴任池州刺史,走到金陵地界,路遇许多哭哭啼啼的祭祀人,顿生悲切,谁料又下起细雨,便想找地方畅饮几杯,却不知何处卖酒,从一牧童处得知,不远处有个叫“杏花村”的酒家。于是,杜牧乘着酒兴吟出绝句《清明》,他万万不会想到,一次不经意的雨中抒怀竟成为后人传诵的名句。

  明《帝京景物略》也曾记述清明雨中祭祀的场景:“男女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也。拜者,哭者,除墓草添土者,焚楮锭次,纸钱置坟头。”古往今来,坟茔、墓碑多是成行连片,一座挨着一座,故人曾做之事,清明时节被人缅怀,生命被一抔黄土或一块石碑分割,外面是生,里面是命。这时节,他乡游子记忆深处的怀念,饱蕴无法割舍的情结,像思绪纺成坚韧的线,与潇潇斜雨一起系动牵挂。

  华夏大地,哪怕最偏远的村落,清明雨中常见华发人,在祖墓前摆起祭品,拄杖哀立,怅然肃悼。他们说不清自己为何多年未归,又为何在暮年时回乡,只是默默跪拜饮泣,又匆匆抹干眼泪,须发飘飘走向远方……回头望望,斜雨丝丝,如同一张大网,湿漉漉搭在身后,拖走了满满一网殇痛、记忆和乡愁。

  清明雨遍洒长天,为阴阳永隔悲泣,烘托了祭祀的凝重肃穆。待到云散天朗,阳光烘耀,尽扫春寒冷寂,加之地气蒸腾,万物萌发,清明雨带给世界一片明澄净秀,人们在天清景明中郊游踏青、插枝植株,尽享春光惬意。

  (作者供职于辽宁义县县委宣传部)

冬茅山坳梨花香
斜雨清明
母亲的炊烟
怀念祖母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