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更迭,秋的斑斓似乎还在眼前,冬的门扉已被风儿叩开了。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序幕已徐徐拉开,草木凋零,寒风凌冽,农作物已归仓,动物蛰伏,庄稼人也迎来了一年中最清闲的日子。
读诗赏词,思绪早已跟随古人,去感悟立冬之美。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这首《立冬》,不改他天马行空,豪放新奇的风格。寒意渐浓夜色如墨,红泥火炉上温热的美酒,书房飘逸着醉人酒香。诗仙微醺,看到砚台的墨渍花纹映出的月光,恍惚中以为大雪落满了家乡的村落。
远离故土的我,口中吟诵着《立冬》,思绪随诗仙回到了儿时的故乡。立冬之时,爷爷的火炉之上那壶冒着热气的香茶,是我最喜欢品咂和贪恋的。窗外雪花静飘,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吃着香甜的柿子,爷爷则轻捻胡须,目光中满是慈爱。
白居易在那首《早冬》中道出了江南立冬时节“冬景似春华”的另一番绚丽。“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身在江南,时常会在立冬之时产生一种季节错乱感。树木青草茵茵苍翠,格桑花在阳光中随风曼舞,那种不依时序的粲然绽放,有时真怀疑它们错把冬日当立春呢。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静读宋代紫金霜的这首《立冬》,眼前徐徐展开一幅立冬的画卷,那满塘枯荷透着幽远孤寂,尽显生命由繁华走向萧瑟的沧桑之美。
据说在古代,天子出郊,要行迎冬之礼。归来之时,天子要赏赐棉衣给群臣和侍卫,还要送米粮和取暖的炭火,并抚恤孤寡。这一幕,在故乡似曾相识。儿时,母亲会亲手缝制好一家人的棉衣,在瑟瑟寒风中,爷爷也会拿着香火和冥币去祖先的坟茔“送寒衣”。我铭记最深的,就是每日清晨,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望着窗玻璃上“冬爷爷”绘制的“霜花图”,那种如花瓣似杨柳的图案,常常令人悠然神飞,遐思陶醉于自编的童话中,缓缓驱赶走冬的寒凉。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