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供电师徒(新中国·能源)

■王学文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9月09日   第 24 版)

  夜幕悄然降临,明月斜挂在天边。在洒满月光的水泥路上,一辆黄色皮卡车缓缓行驶。坐在后排的程峰心情失落,望着窗外一言不发。在他前方,副驾驶的座位上坐着一位脸色黝黑、身材高大的师傅,是已近六旬的老刘。

  此时,两人刚处理完一户居民用电故障,在返回公司的途中。今晚之前,程峰是很兴奋和自信的。名牌大学毕业的他,半个月前从北京坐高铁,途径兰州,来到位于西宁的国网黄化供电公司报到。

  正式报到的前一晚,程峰乘坐通勤车从西宁来到黄化供电公司所在地——尖扎县。汽车下了高速,横跨于黄河之上、被华灯装饰的异常美丽的桥随即映入眼帘。桥的另一头,是一座灯火璀璨的小镇。往远处看,小镇身后的山顶上,由绿色灯光拼成的“灵秀尖扎”四个大字,在暮色中熠熠闪耀。

  入职第一周,程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老师傅讲企业文化、安全电力规程。参观变电站时,程峰路过嗡嗡作响的变压器,走进了干净整齐的主控室,一切都那么新奇。

  今晚是他进入用电服务班第一次外出处理故障。信心满满的他,想在师傅面前“秀”一下专业理论知识。到了客户家中,程峰一会儿摆弄钳形电流表,一会儿查看万用表,甚至将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大脑里都过了一遍。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后,看不下去的老刘轻轻摁了一下漏保,问题就解决了。发生如此丢人的事,程峰整个人蔫了。老刘感觉到小徒弟情绪低落,想缓和一下车里的气氛,便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那一年,老刘19岁,从部队转业后进入了当地的小水电站工作。当时,单位只有十几个人,平时的工作就是修补县城里七零八落的电力线路,等天晴了,就拎着大斧和锯子,清理线路旁的树障。除了这些,就是一月一次的抄表、收费。那会儿村里都有村电工、管电员,大多数客户的用电管理由他们完成。

  在老刘的印象里,那个时代的用电和现在根本没法比,技术落后、施工标准低、低压线路多为架空铝裸导线,木头杆、水泥杆参差不一,沿线树繁叶茂、线路房屋间距离不够,遇到雷雨刮风天气,线路故障频发,停电一两周的事时常发生。

  最让老刘苦恼的是变电站值班,两人一班,在荒郊旷野的变电站一呆就是半个月。以至于那几年,他每年都要抽空去一次西宁火车站,就站在川流不息的车站门口,看熙熙攘攘的人群,感觉特别幸福。相比之下,巡线一整天虽然也碰不到人,但因消耗了体力,每日工作结束后,很快就能呼呼大睡,心情也没有在变电站值守那么压抑。

  老刘职业生涯的转变,还要从当地小水电被电网公司接收说起。那几年,新公司先后实施农网改造、户表改造、低压线路绝缘化改造、户户通电、集抄改造等,经验丰富的老刘总冲在第一线,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个人。虽说老刘工作没得说,可还是出过一次“事儿”。那天,他半夜换完表从电杆上下来,刚解开安全带,一条大黑狗猛地从墙角冲出来,径直扑向了他,老刘熟练地拎起脚扣,习惯性往后退了一步,但就这一步,后脚踩空了,掉进了身后的水沟里,膝盖重重地撞在了冰疙瘩上,从此留下了膝盖疼的毛病,心里也落下快心病。

  程峰没敢打断兴致勃勃的老刘,只是藏在后面偷偷笑,看不出来,高大威武的老刘心里还有这道坎儿。听着师傅的故事,程峰之前的不快很快烟消云散了。

  在老刘的笑谈中,程峰渐渐了解了企业发展的历史。如今,登杆抄表、上门催费、变电站值守早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抄表数据自动化采集、用电客户费控管理、变电站无人值守、输电线路无人机巡视……这些智能化技术已渗入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线上办电、线上缴费、线上报修,足不出户享受智能、高效的全流程用电服务。

  想到这里,程峰对自己的身份感到非常自豪,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前所未有的景象:远处银光闪闪的电力天路通向草原的尽头,以蓝天白云为背景,一架线路巡检无人机正在电力铁塔周围盘旋;在关山阻绝的智能化变电站中,一台白色的巡检机器人正在巡视变电设备;手中移动作业终端屏幕弹出“据您50米,XX客户,疑似电路故障,请处理”的故障报修信息。

  返程途中,程峰似乎看到了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全家人坐上无人驾驶汽车,在无线充电高速公路上,朝着那春暖花开的地方疾驰而去,耳边传来高亢清亮的歌声——“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作者供职于国网黄化供电公司)

点亮海岛家园(一线故事汇)
白露清秋
供电师徒(新中国·能源)
天山脚下有“先锋”
陶铸的“三不准”和“三不吃”(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