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6月10日 星期一

仲夏粽香浓

■崔向珍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6月10日   第 24 版)

  仲夏时节,金色麦浪包围了村庄,苇塘里的芦苇和蒲草长得比大人都高出许多。清风徐来,麦浪起伏,芦苇摇曳,蒲草飘香,蜻蜓翩飞,燕子轻翔。

  母亲把金黄的黏小米和褐红的小枣泡在黑瓦盆里,用来做粽子。黏小米是自家地里种的,小枣是自家树上结的,它们在黑瓦盆里溢出甜香无比的味道。小时候日子穷,大米在北方特别稀罕,更别说黏糯米了,所以有黏小米粽子吃的童年,已非常幸福。

  有了米和小枣,就差苇叶和茅草了。我们带上磨得铮亮的剪刀和镰刀,去苇塘里剪苇叶、割茅草、采香蒲。我的家乡是芦苇的天堂,长长短短的芦苇一片片繁茂地生长在水沟边野地里,蔓延得郁郁葱葱。苇塘里水肥充足,苇叶长得宽大,用来包粽子再好不过。孩子们光着脚丫,欢快地在清凉的苇塘里穿行,芦苇中上部的苇叶最大也最绿,将其剪下来放到花布书包里,整齐地排好;苇塘边有细长柔韧的茅草,清香袭人的蒲草,用镰刀分别割上两捆,和苇叶一起背回家里。母亲仔细清洗干净苇叶和茅草,放进大铁锅里煮,苇叶由碧绿变成了墨绿,茅草由淡绿变成了深绿,散发着青草香味。

  五月的阳光里,母亲坐在院里那棵老槐树下,在斑驳的树荫下不紧不慢包粽子。四五个苇叶层叠,金黄的小米衬着墨绿的苇叶,在她手中变成了好看的三角形。每个粽子都用茅草系得结结实实,整齐地码在大铁锅里。煮粽子很费时间,火候也要拿捏好,老槐树东边的露天灶,灶火红艳,袅袅烟气裹着糯香满院子飘飞,亲切而诱人的味道里,我们兄妹四人快乐地如同过年一样,满院子疯跑。

  端午节一大早,母亲用红线绳把艾草和香蒲系在门框上,将五色棉线和红布缝好的两个红辣椒系在孩子们手腕和衣襟上。我们围着灶台,眼巴巴看着母亲不再往灶里填草,再盯着锅盖上方的热气飘得散了短了,等待着滚烫的粽子出锅。

  母亲把粽子捡拾到白色的粗瓷大碗里,米香和草香交织缠绕到分不清彼此。绿色的苇叶一层层剥开,金黄中嵌着枣红的粽子在我们的眼里无比诱人。做教师的父亲在满屋飘散的粽香里,给我们讲以身殉国的屈原,讲屈原用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离骚》,讲江南的汨罗江,讲那些奋进的龙舟和密集的鼓点,以及那些经久流传的历史故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五月端午民谣忙,仲夏时节粽香长,品尝着香甜的粽子,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作者供职于山东东营市方正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端午麦收紧相连
仲夏粽香浓
漫话五月节
端午茶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