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屋檐下的红辣椒

■何佳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6月03日   第 24 版)

  湖南人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其实,东北人对辣也是情有独钟,家家户户屋檐下串串的红辣椒就是最好的佐证。

  小时候,我家有片小菜园。父母每年都会种几样小菜,辣椒是必不可缺的品种。五月上旬,父亲便要拾掇长方形的木槽,筛选优质的黑土倒入,然后将槽子放在大屋窗前,再去仓房找出一个个小纸包。随着包口打开,一股呛人的辣味拌着尘灰的味道扑鼻而来。父亲一边咳嗽,一边用舌头“挑选”辣椒籽。辣椒籽是上一年菜园的“种椒”,品种好、质量优。选好的辣椒籽均匀地撒入木槽中,这是“种秧”。父亲之所以自己种秧,一来为节省开销,二来为种出的辣椒地道、够味。

  木槽里的辣椒籽萌发很快,几天就能钻出土层,露出如发的身躯,且不断伸展。为了不影响秧苗生长,父亲还要适当“裁员”,让秧苗有充足的生长环境。

  煦色韶光至,地上无闲人,忙碌的人们开始栽辣椒。辣椒能承受干旱,却挡不住水涝,所以垄台略高。父亲在宽细均匀的垄台上挖一个小坑,母亲栽上一棵辣椒秧,我浇上一瓢水。一坑、一秧、一水,一会儿的功夫,四垄辣椒就井然有序地“站出”了队形。

  由一粒白色的花朵转变为果实,是辣椒一生最美的嬗变。它经历了孕育、含苞、绽放、结果的不同阶段,犹如一个女婴成长的不同时期。在期望中成长,在成长中释放能量。

  刚成熟的辣椒颜色淡绿、皮薄、透明,不是很辣,但有些人恰恰喜欢尝这鲜嫩。在菜园里摘几只,顾不上洗,忙不迭地上一碟自家做的大酱,准能吃上一二碗白米饭,如果再有点小葱和蘸酱菜,就是锦上添花了。

  选择个头大、皮厚,颜色黑绿色辣椒的人,一定是行家里手。这样的辣椒咬上一口,一直能辣到耳根子,辣到舌头打卷。一边哈着舌头,一边忙找米饭往下压,但辣中带着诱惑、带着较量,东北人不服输的劲儿涌上来,越辣越吃,越吃越辣,餐桌上的辣椒不见了,脑门上的汗流得哗哗的……

  最早对“辣”的认识,源自《红楼梦》。初入贾府的林黛玉在与外祖母叙旧时,突然听见咯咯的笑声,外祖母告诉她,是“凤辣子”。当读完整部小说,切实感到曹雪芹用词的精准。凤辣子——王熙凤,说话泼辣,做事泼辣,定是辣椒的性格。这种“辣”,我想应该是今天市场上出售的“辣妹子”品种,短小、干练、泼辣,在七星椒、美人椒、绿小米椒、牛角椒、小泰椒等众多品种中独占鳌头。

  秋风吹起,成垄的辣椒带着一丝腼腆,等待着秋的“洗礼”,绿中带着红,红中透着绿,半红、纯红……人们开始采摘、晾晒、穿针引线地将其穿成串。此时,家家户户屋檐下的几根大铁钉又发挥作用。远远望去,挂在上面串串的红辣椒犹如一团团火苗。

  著名作家魏巍在小说《东方》中写道,指导员周仆非常敬佩团长邓军的战略,偶尔会送上一盘炒辣椒作为犒劳。别看就这一盘红辣椒,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御寒保暖中发挥了不一般的作用。

  走过了风霜,经历了暴雨,红辣椒以不卑不亢的性格从容面对,透着一种昂然的品格。白雪皑皑、北风呼啸时,忙碌的人们放缓了奔走的脚步,屋檐下串串的红辣椒也上了百姓家的餐桌。炖鱼时抓几个放在里面去腥、炸碗辣椒油增加拌菜的味道、或实实在在做碟辣椒酱……不仅抵御了东北冬季的寒冷,也增加了食欲,更寓意着人们热热辣辣、红红火火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国网黑龙江佳木斯供电公司)

奔跑的华卡斯(海外故事汇)
深夜“盲演”
屋檐下的红辣椒
月夜捉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