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3月11日 星期一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 董事局主席、总裁 李湘平:

缺少核心竞争力 山东地炼已感到压力(面对面)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3月11日   第 08 版)

  “原本计划通过整合省内分散产能实现‘聚指成拳’、高质量发展,但‘积极进取、目标宏大’的整合规划出台4个月来,我国炼化第一大省山东并未听到规划落地的声响”——日前,本报采写的调查报道《山东炼化产能整合多题待解》(详见2019年2月25日报纸第1版)一经刊发,便在业内引发了热烈讨论,围绕山东地炼整合的观点也各有不同。整合为何充满坎坷?未来路在何方?作为山东最大民营炼油企业的“掌门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湘平向记者作了详细回应。

  中国能源报:根据山东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省将重点整合地炼企业炼油能力。目前整合进展如何?

  李湘平:山东地炼的整合与转型工作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省委、省政府对此特别重视,也积极争取了上级支持,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专门到山东进行了调研,落实高端化工推进情况。山东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推动炼化一体化”“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等目标要求,足见山东发展炼化的决心。

  不可否认,整合的确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其中一项重要前提条件就是“上大压小”,小产能的关闭涉及方方面面利益,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关、怎么关,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关闭后这么多工人如何补偿等问题现实存在。这些想法都可以理解,因此相关方案目前仍在沟通中,各方都比较谨慎。

  中国能源报:我们知道,东明石化其实很早就展开了整合工作,去年牵头联合16家地炼企业成立的山东炼化集团备受关注,不少观点认为“第五桶油”呼之欲出。一年多来该集团发展得怎么样?

  李湘平:山东炼化集团目前运行良好,正在配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开展“上大压小”等工作。我们已委托国家级规划院,为集团乃至整个山东炼化的下一步发展编制了全方位规划。集团也将根据省里要求,把山东地炼由现在的1.36亿吨规模整合到未来9000万吨/年,并按照高端化、化工型的路线发展。规模形成后,山东地方炼油要形成万亿元产业规模,相当于在目前4000多亿规模的基础上翻一番,该目标争取在5年后完成。

  中国能源报:您所说的“高端化”路线,具体如何落实?

  李湘平:所谓“高端”是指差异化发展,高端产品就是市场紧缺的产品,那些普遍、过剩的一定不叫高端。从企业角度出发,“高端”体现在技术、规模、管理、市场等方方面面。紧缺产品要么具备一定的技术含量,一般技术生产不出来,要么是投资过大,需要一定规模才可生产。例如用来生产眼镜片、相机镜头的材料高端聚烯烃,国内企业目前就生产不出来,暂时仍依赖进口。在炼化市场整体过剩的情况下,实际还有不少高端化工品的需求量大、进口量大。

  包括东明石化在内,很多炼化企业也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布局转型。但化工转型需要融资、设计、设备制造等一系列周期环节,比如一个1000万吨/年的炼化企业,从立项到建成投产至少三五年时间,我们应允许这个过程。

  中国能源报:“十三五”期间国家力推的七大石化基地中,山东其实并不在列。随着各大基地逐渐成长起来,山东如何应对“南北夹击”的竞争?

  李湘平:尽管未被纳入国家级石化基地的行列,但我认为,山东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基地“,而且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炼化基地。之所以未被纳入,是因山东炼化的单体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单体效益尚未达标,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将“高端、高质量”定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的原因。

  目前,山东地炼企业也感觉到了竞争压力。山东有自己的原料市场、产品市场等优势,比如我们的产品就在市场腹地,无需长距离运输,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但同时,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比如,国家目前并没有给山东民营炼油企业成品油出口配额,所以表现为成品油产能过剩。山东是炼化大省,更是沿海大省,其优势就是方便进出口。而石油作为大宗物资,需要港口的便利条件来支撑。对此,我认为可充分利用山东的港口、炼化优势,若能把进出口问题解决了,对山东地炼产能发挥、新旧动能转换都有着重要作用。

  (本报实习记者 李玲/整理)

炼油业开工率不足,产业调整迫在眉睫(面对面)
缺少核心竞争力 山东地炼已感到压力(面对面)
国企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需政策支持(面对面)
加快储气库体系建设 确保用气平稳(面对面)
谨防炼油产能“一窝蜂”向化工转型(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