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能源格局?
马永生:我国能源格局虽然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就最新数据来看,以煤为主体的能源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值得高兴的是,通过努力,我国增加了天然气的供应,非化石能源的比重逐步升高。煤炭占比跌破了60%,而且按照这个趋势,今年会更好一些。另外,天然气的消费比重从2017年的7%,逐步增加到近8%,天然气的消费量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加,而原油基本上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其他非化石能源也有比较大的增幅。
总书记去年提出,要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天然气的供应能力势必不断增加,当然这还需要时间。一方面,这是我国“煤多、油少、缺气”的资源禀赋决定的,另一方面,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也涉及众多产业链,像资本的占用问题、市场用户用能习惯等。
中国能源报:构建现代化能源体系之路,我们还需要走多久?
马永生: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大概用了100多年。从煤炭时代到石油时代大概也用了100多年。现在从石油时代到清洁能源时代,我预计起码也得30—40年甚至更长时间,需要耐心。
中国能源报:加大油气勘探力度方面,中石化有什么规划?
马永生:“三桶油”勘探力度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等众多部委的支持推动下都有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在境内这一块。具体到中石化,未来5—7年我们将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实际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勘探这块的投入增加了30%左右。
从今年开始,一直到未来的6—7年,我们勘探的投入、开发的投入,包括产能建设的投资,每年都将以30%—50%的幅度增加。原油的稳产、天然气的发展,包括配套的一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也在不断推动。
中国能源报:加大勘探是我国摆脱对外石油依存的最好办法吗?
马永生:可以说是最好办法之一。2017年年底,我国原油对外依存67.4%,2018年这个比例达到了69.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从原来的39%增加到超过45%。严重依赖境外原油和天然气,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了很大挑战。2016—2018年,连续三年,我国境内原油产量都跌破了2亿吨红线。我们相信通过以上这些措施,首先要将原油产量恢复到2亿吨,使我们的对外依存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保证国家能源安全,这最现实。
中国能源报:炼油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应如何提高行业发展质量?
马永生:国家要统筹规划,不能无限制发展。实际上去年好多企业的开工率只有百分之六七十,从提高能效和经营效率的角度讲,很不经济。另外,它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很多资源是社会性资源,我认为有调整的必要。中石化是全球最大的炼油企业,当前也在进行一些转型,积极探索一些新的发展路径,比如炼油向化工转型,既消纳这部分过剩的产能,也为国家盘活这部分资源,发挥我们的力量。
中国能源报:国家正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禁售燃油车的呼声此起彼伏,对此您怎么看?
马永生:我觉得这是美好的愿望,实际上,在电动车的发展过程中,中石化也在谋划自己的产业布局。对此,我们是欢迎的,也是积极拥抱的。电动车只是一个选项,有没有更好的选项,目前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氢能,在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时候,就能看到中石化加氢示范站和加氢汽车,这都是我们自主研发和运营的。除了在北方的冬季奥运会,我们在上海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一些示范性的工作在推进。
这都需要一个过程,包括电动车,电动汽车储能技术,中石化也在梳理自己在研发方面的既有优势,比方说电动车电池、材料等,我们也在成立一些研发机构,专门对这块进行一些研究。
中国能源报:您怎么看待我国煤制油的发展?
马永生:2004年,我曾去南非考察过世界上第一个做煤制油且商业运行的一家公司——沙索(Sasol)。当时南非油气资源匮乏,不足以支撑工业发展,因此南非就利用本国煤炭资源,把煤变成了原油、成品油,甚至变成了化工产品,煤制油在国际上早就有了。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有些企业包括中石化也在做这方面的储备,有些已进入商业运营,应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煤制油毕竟是一个产业,要有运营利润,要有持续的现金流支持,这些直接跟国际油价相关联。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度下降以来,煤制油经济性欠佳,但煤制油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能源,作为一种储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