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埋骨高原恋热土

姚金楠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0月15日   第 24 版)

  “下一步马上开始进行压裂,根据压裂的方向判断第二口井的钻探位置。两口井连通后就具备发电条件,可以建地面电站了。如果打井顺利,稳态测温应该会超过190℃。”5个月前接受专访时,李德威教授与我约定:“等电站建好了,你再过来采访,到时候咱们再看这温度到底能不能达到我说的这个数。”

  匆匆数月,海南琼北地下埋藏4500米深的干热岩高温不减,但李德威却无法亲见电站建好的一幕。9月14日,海南琼北干热岩项目开发主持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教授李德威因病逝世,享年56岁。

  9月14日当晚,李德威生前好友发来微信,告知他病逝的消息。同时发来的还有一张照片,记录的是两张字迹并不清晰的纸条——“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在生命弥留之际,这十个字李德威书写了两遍,这既是他的临终绝笔,更是他的牵挂。

  去世前一周仍在病房开学术讨论会、进入重症监护室前依旧潜心科研每天只睡1小时、不顾医生劝阻天天要见学生……李德威病逝后,在各类新闻报道和纪念文章中,这样的描述屡见不鲜。看到这些文字,不禁令我回忆起采访他时的种种细节。

  海南琼北项目采访前,我查看了很多背景资料,其中对琼北干热岩井的定位是——国内第一口进入商业开发实验阶段的干热岩井。之后的采访中也发现,干热岩的商业开发模式正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采访结束后,李德威却再三叮嘱我,背景资料中的定位“有问题”。“我自己主持开发的项目我心里很清楚,目前琼北项目离真正的商业化开发还有很长的距离。资料里说的‘国内第一口进入商业开发实验阶段’,可能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说法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个项目,关注干热岩的开发。初衷是好的,但还是不要这么说了,还是要对项目负责。”

  对项目负责——李德威这样说,也始终这样做。

  “琼北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其实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很多老油田都具备开发地热的地质条件,利用废弃油井还可以节约开采成本,但现在很多地方矿权申请都有问题,媒体要呼吁一下。”不仅仅是科研攻关,李德威的心系在地热开发的方方面面。

  “他是一个做事情的人。”在琼北项目采访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曾这样评价李德威。“他对地质研究有独特的见解,在同行里属于‘非主流’,这么多年他也一直坚持用科研实践去支撑自己的理论。他常常去青藏高原科考,我们已经相识很多年了。”

  “常常去青藏高原”——正如多吉院士所言,李德威已将青藏高原当做了自己的实验室,几乎每年都要在那里考察四五个月。遵照李德威生前遗嘱,他的骨灰被撒在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墨竹工卡县甲玛乡的拉萨河谷。

  拉萨河河水蜿蜒,流经古老的冈底斯山,是雅鲁藏布江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冈底斯山是李德威预测矿产地之一,雅鲁藏布江是他质疑板块构造学说地之一。在这片热土上,有他太多的眷恋。而如今,他长眠于此,与山水高原为伴,忠骨永存。

  就在几天前,李德威的生前好友告诉我,对于李德威的生前绝笔和科考随身物品,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表示了收藏意愿。斯人已逝,愿他心之所恋,终能实现。

  (作者为中国能源报记者)

百丈飞瀑藏电站
生命接力
埋骨高原恋热土
细辨同音字(一)(杂谈文字功)
矸石山变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