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散煤“双替代”(电代煤、气代煤)补贴政策的3年执行期限现已过半,下一步补贴政策和时限尚未明确,而补贴的有效性和退出已成共识。“大限”之后,如何保障北方地区散煤治理、清洁取暖的成效?新纳入的汾渭平原如何少走弯路?
“煤改电、煤改气等散煤替代的补贴是有一定期限的,大部分是3年左右,3年后能不能持续是个问题。补贴已经成为散煤替代中比较大的难题。”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散煤综合治理大会上,国务院参事室研究员、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做出上述判断。
记者在采访调研中了解到,目前散煤治理中的“双替代”主要依靠政府补贴推进,不论是初始设备投资还是运行费用都高度依赖政府补贴。在此背景下,3年后政策补贴能否持续,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关系散煤治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经济性决定替代意愿
由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散煤治理课题组完成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8执行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经济性是居民取暖意愿的关键性因素。根据对1000余户农村居民的入户调研,仍有62%的居民使用燃煤炉具。同时,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北方农村,居民在补贴到位的前提下,对“双替代”持欢迎态度。
《报告》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居住环境、取暖方式以及相关消费的心理预期逐步提高,但对取暖成本的承受能力仍有限。对于60—120平米的住宅,86%的农村居民期望的取暖成本在2500元以下,超70%的农村居民期望的散煤替代成本在2000元以下。
那么,目前主流的散煤“双替代”能否满足上述要求?
据介绍,“气代煤”取暖费用是散烧煤费用支出的2-3倍,补贴后的费用在4200元左右,高于农村居民的平均预期水平或支付意愿。而事实上,在经历第一个采暖季时,由于对燃气量和补贴标准及时间等现实问题存疑,用户普遍牺牲了部分取暖需求以节约支出。因此,若满足完全取暖需求,“气代煤”采暖费用仍有上浮空间。
与“气代煤”相比,“电代煤”的成本更高,约为散烧煤的4倍。以河北省为例,除部分地区存在三级政府补贴外,大部分地区的补贴额度只有5000元左右,农户需自行支付1万元左右的设备费用,加上未来末端改造等其他费用,许多农户无力承担。
“双替代”的设备投入、运维成本较高,严重依赖补贴困扰散煤治理中清洁能源替代可持续性已成业内共识。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表示,在我国当前的能源转型中,煤炭的使用量仍然很大,要用好煤炭,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污染严重的散煤替代掉。但在具体方法上,一定要规划好、实施好,在规划的指导下稳步推进。
居民、政府、企业均面临压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分析,补贴政策是强力推进散煤治理、清洁取暖工作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推进中却并未缓解居民、政府、企业三方的压力。
“双替代”用户90%为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取暖支付能力有限。由于多数政府采取“先用后补”的补贴方式,用户担心补贴不到位、运行费用高,不敢敞开用,这种现象在2017-2018年取暖季普遍存在。
“政府有补贴我们就用,没补贴我们就不用。但补贴后的价格也不能比燃煤高太多。而且,3年后究竟还有没有补贴?”山西省的一位农户对即将到来的散煤替代心里有诸多疑虑。
此外,“双替代”需要大量投入配套设施建设,随着重点区域扩围,散煤治理清洁取暖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次性补贴和运维补贴将使政府财政压力持续加大。
河北某区级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大倒苦水。他介绍,该区去年散煤治理实施煤改气不顺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资金紧张,该区煤改气工程由4个公司负责,实行全额垫资,项目花费超3亿元,而中央财政补贴只有7000万元,剩下2亿元多元对于当地财政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双替代’项目对补贴依赖性较大,地方财政负担较重,未来随着新项目的推进,以及原有项目的运营维护仍需大量投入,部分地方政府将进退两难。”该负责人坦言。
企业也不轻松。一位电取暖设备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民用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往往需要企业前期垫付资金,资金回收期较长。同时,项目验收及用户满意度评价受用户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经历了“双替代”的企业,产品成本增加,企业运营压力陡增。
回归市场属性是根本
如何才能打消各方对于散煤治理成本、补贴的顾虑?
生态环保部规划院能源环境政策研究室主任陈潇君建议,应建立发改、能源、财政、住建、农业、环保、电网等多部门联合协作机制。同时,试点城市清洁取暖资金、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应予重点支持,电价、气价、取暖设备、电网建设、洁净型煤等多方面的补贴、各级财政补贴资金也需落实到位。此外,还可以创新补贴机制,例如北京气价、电价补贴是直接补给供气、供电公司,居民直接使用补贴后的气价和电价,不用清洁能源就不享受补贴,既能补贴到位,也能避免资金浪费。
《报告》认为,应建立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以及补贴时效和退出机制。现有的清洁取暖补贴政策时效将至,且未来将逐步退出,应尽快、提前公开后续补贴方式、额度、时效等,加强财政补贴的绩效考核,明确补贴的推出时间和机制,提前谋划长效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政府财政、能源供应商和相关企业、终端用户三方财务的可持续性。
而前述业内人士则表示,应遵循“政府监管、企业为主、市场化运营”的原则,让散煤治理和清洁取暖发展机制回归市场属性,实现公平竞争,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给予用户更多的自主选择权。鼓励国有企业、大企业参与到农村散煤治理、清洁取暖中,整合资源,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能源+设备+运维+培训”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用户体验效果。
“此外,还应加快清洁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理清清洁能源供热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供暖的发展。”该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