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05月14日 星期一

警惕绿色概念在绿色金融中滥用

——访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陈波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05月14日   第 19 版)

  近日,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对外发布了中国首个绿色金融领域的大数据报告《2018绿色金融大数据报告:就业,创新与风险》(以下简称“报告”),首次对中国绿色企业进行大规模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与绿色产业之间尚存在着较大的鸿沟,绿色企业经营风险较高,诉讼数量年均增速34.4%。什么是绿色企业?为什么研究绿色大数据?我国绿色金融情况如何?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绿色金融科技实验室负责人陈波。

  绿色金融概念模糊

  中国能源报:请介绍下研究报告的初衷和核心内容是什么?

  陈波:报告将每年发布一次,今年的主题是:就业、创新和风险。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大家对绿色的理解不一样。一直以来绿色产业,绿色金融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绿色的概念外延很广,往往被滥用。绿色不是哪个官方机构或者组织能够完全界定的,它是政府、民众、学术机构、NGO等多种利益相关方经过长时间的博弈之后共同界定的概念。

  金融机构搞了很多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的产品创新,但对绿色产业的理解非常薄弱。我们希望这份报告在推动金融服务绿色产业方面往前走一步,用数据来客观描述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本次报告采用了全口径数据,涉及的企业规模达到4700多万家,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描述中国绿色产业的概况,目的是让人们理解,绿色发展早已经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大量的绿色企业正在从微观层面改变中国经济环境。

  中国能源报:在绿色行业中,能源企业处于什么位置?由于绿色概念的内涵外延比较宽泛,绿色企业的界定标准是什么?

  陈波:能源企业是绿色产业的基础,尤其是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非常多,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围绕大型企业的绿色产业生态圈。这也是本次报告中,一些重工业地区反而绿色创新能力强的重要原因。

  我们制定一个系统的绿色企业界定标准。首先综合考虑各个部门的政策和技术指南,确定5大类绿色企业分类(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和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并根据其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代码建立《绿色企业界定标准》。最终确定了活跃企业的标准为:最近一年内有招聘记录或者注册资本大于1000万,注册时间超过一年以上且有上一年年报。总计筛选出约77000家企业。

  绿色债券受众范围小

  中国能源报:自我国2015年推出首个绿色债券后,仅两年中国境内外累计发行绿色债券已达123只,您如何看待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未来绿色金融将呈现什么趋势?

  陈波:中国的绿色金融始于节能减排授信,后来发展为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的账面规模很大,但在界定标准上存在很大漏洞,导致绿色的概念在金融系统存在被泛化的风险。

  绿色债券具有强监管的特点,对绿色项目界定标准更加明确,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上述问题。但绿色债券的受众范围还是太小,尚不能支撑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

  当前的政策重点主要是推进绿色金融的地方试点,但据我了解,各地试点对绿色金融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等还比较混乱,尚未形成系统的地方试点经验。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

  我认为未来有两个方向应该推进:首先是打通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市场,银行发行的绿色金融债占到主流,应当从监管要求、管理机制、信息披露、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将两个市场进行衔接,形成制度红利。

  其次,强化金融科技的应用。我们团队2017年初提出一个概念叫“绿色金融科技”,专门设立一个实验室推进这方面的研究。任何金融创新必须把风险管理放到最前面,如果不能在风险技术上有真正的突破,任何金融创新都只是伪概念。

  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关键

  中国能源报:据了解,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与绿色产业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陈波:主要问题是对风险的理解存在差异。大部分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往往认为绿色项目的风险偏高,但实际上绿色产业已经发展出了很多新的技术支持风险管理。例如能源行业数据监测已经非常成熟。但现在的问题是,缺少一些专业团队将其中打通,例如将行业数据采用合理的方式设计为金融机构理解和认可的信用风险模型。这需要同时具备金融科技和产业相关的背景,但现在这样的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只有将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与绿色产业的技术进行衔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也是绿色金融科技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

  中国能源报:在绿色金融市场中,能源企业表现如何?

  陈波:新能源企业是绿色金融的主要受益人,许多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最终都用于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传统能源企业的节能减排改造项目也一直是绿色信贷的重点支持对象。

  中国能源报:报告显示,由于不同发展水平的省份污染情况以及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同,导致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政策渗透程度参差不齐,哪些省份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做得比较好?哪些相对较弱?为什么?

  陈波:总体来说,一些经济发展地区,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表现非常好。北京的优势是创新能力较强,另外三个省份均是第二产业密集区,在节能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上比较有效,催生出了一批绿色企业。

  一些中部省份、长江流域地区相对比较薄弱,主要问题是绿色创新能力比较落后,绿色产业发展没有与其环境保护情况保持一致。

干热岩商业化开发仍需时日
大气法让碳排放更“有数”
警惕绿色概念在绿色金融中滥用
中益能集团牵头召开余热行业发展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