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角度分析,大气法值得研究,在现实应用中,可以管理、监测、核算边界不清晰、尺度不明确、流动性差以及效益差的地区,甚至单个企业,提供全面、透明的数据,有利于为日后制定政策规划提供方向及目标的基本信息。”近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在中国碳论坛大气法讨论会上说。
目前,我国常用的温室气体及碳排放数据监测方法是2013年提出的“清单法”。当时,我国研究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意见,并初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相匹配的基础统计制度和统计调查制度,该制度被称为“清单法”或“自上而下法”,沿用至今。
大气法与清单法不同,是一种新型温室气体数据检测管理方法,可以利用卫星检测特定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甚至可以检测到某一特定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自下而上地提供数据为管控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碳排放提供数据支持。在时间维度上,大气法可以监测一天各时段的碳排放量,有助于总结某一地区碳排放时间规律。
由于清单法的优势是从宏观、整体上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单位较大,不能给出某一特定地区或特定企业的具体数据。而大气法可以弥补清单法的不足,发现小范围地区的碳排放规律,让相关部门注意到问题源头,有利于各地区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减排政策。
“中国国土面积辽阔,各省、地区、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差距大。清单法反映某一特定地区的排放数据并不准确。”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温室气体业务首席姚波说:“近期行动政策是根据基本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的,一旦数据没有说服力,日后的相应调整就无效果可言。”
为建立更加完善的温室气体数据分析体系,在发现清单法的不足和动态监测的优势后,自“十二五”初期我国就启动了利用卫星监测温室气体浓度的新研究。碳嗅卫星、高分五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可实现对大气污染状况的动态反映。“大气法确实有助于从全球尺度分析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趋势,同时聚焦局部地区不同时空的浓度波动情况,还可以为预测未来可能的排放趋势提供相关信息。”徐华清说。
徐华清表示:“大气法目前还属于研究阶段,与常规考核、统计体系不同,涉及很多方面,诸如大气浓度、排放(全球排放、累计排放、我国各省市排放)、区域问题、时空分布、人为因素、非人为因素等等,若要将所有因素全面准确识别出来,难度非常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将其视为一种未来发展趋势,意义十分积极,有助于研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就目前发展来看,不管是清单法还是大气法,都不能做到对数据十分准确的量化。”姚波告诉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将清单法和大气法相结合才可以得出最为合理有效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