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而今后5年更是全球各国落实《巴黎协定》、调整和加强各自国家减排目标的关键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推广清洁能源、促进低碳经济转型,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日前举行的“清洁能源战略与气候变化”论坛上,与会代表从经验、愿景与创新等多角度,研讨了全球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实施路径。论坛举行间隙,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总裁邹骥、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环境项目总监乔纳森·潘兴博士接受了《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详细阐述了能源向清洁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以及中国未来将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中国能源报:目前,从全球范围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已经进行到哪个阶段?工作重点是什么?
乔纳森·潘兴: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如果不加任何限制、约束,全球气温预计上升7摄氏度之多,而根据此前设定的全球升温目标,我们希望能够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甚至是1.5摄氏度以内。按照这个目标,我们可以说是只做了一半工作,并且是相对容易的一半,剩下的一半难度更大。
今后该怎么做,在全球范围内其实并没有标准、统一的路径。现在,每个国家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些更多的是一种试验性的工作,无法预见是否能够成功,更不用提复制。
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制定更为详细、严格的政策,从而更好地引导下一轮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等方面的工作。
中国能源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路径也是非常重要的。您会如何描述发展模式的路径创新?
邹骥:为实现升温控制、绿色发展的目标,路径的内容可谓非常丰富。不过,首要的应当是具有科学的发展观,要考虑到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影响,避免低质量的经济发展。路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路径、技术路径、投资路径、主体行为变化路径、体制和政策改革路径,几个路径之间需要建立有机的联系。
比如,在经济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可能会大量破坏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一阶段,未来发展的路径自然也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会更注重通过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增长,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增加附加值、提升质量等等来创造财富。
事实上,路径发生变化主要是要素约束和需求变化的带动。以空气质量为例,当人们不再担忧生存、更加注重安全、健康和审美享受之时,自然产生了对优质空气的更高需求,不但有利于健康,而且很高的能见度赏心悦目、提高了身心舒适度,这就是达到一定收入水平之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内容的变化,在市场上也就是需求的变化。而需求变化则进一步要求供给侧的改变,也就是供给侧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来适应高质量的需求。
中国能源报: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未来,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有哪些工作可以做?
邹骥: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的最大作用,首先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因为,无论从经济、人口、排放等等一系列角度来看,中国在全球都占据巨大体量。中国自身的低碳转型能够快速推进,就是为全球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中国推动能源转型、低碳化发展也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后起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分享诸多经验和教训。此外,还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平台,开展一些基于市场的互惠互利的“南南合作”,包括进行技术的转让、资金的流动等等。
总而言之,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是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且这种贡献预期会越来越大。
乔纳森·潘兴: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中国的角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起到的作用、贡献的力量也都是巨大的。
早期的时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话,同时也是代表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声。现在,整个世界在诸多领域的格局,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经发生了转变,中国扮演的角色也随之产生了变化,中国现在更多地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并且更多地拥有了国际性的视角。
另外,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也进行了许多投资,其中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上的。中国还注重发展先进技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能源报:中国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之路会有哪些特点?
邹骥:鉴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进程,中国完全有可能创造一个全新案例,进行大量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让我们的发展道路有别于历史上一些工业化国家走过的道路,以较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比较好的发展效果。我们也将此称为“发展路径的创新”。当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他们行为的变化还需要我们通过政策和战略去引导,比如更多采用低碳技术,最后实现减排目标。
能源领域的转型首先是要有远见。能源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需要考虑其发展的大趋势,即未来将是越来越低碳化的。今天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必须改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要变为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
由于今天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是以煤为主,中国的低碳化进程必然更加充满挑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有过渡的过程和路径,分步骤进行。比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能第一步是短期内减少散煤使用量,然后将减煤重点转向工业过程用煤和电煤的减控,从而分步骤、有序地减少煤炭使用总量和占比。同时要做好充足准备,以保证民生为前提条件,保证替代能源的足额及时供应和结构性失业人员的转岗与安置,做到无缝连接,从而实现顺利过渡。
中国能源报:除中国以外,在全球推行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还有哪些国家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乔纳森·潘兴:事实上,中国在绿色发展、低碳转型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迄今为止,尚未有哪个国家真正完成过较为成功的低碳转型,中国的转型是没有什么模型可以参照的。
除了中国之外,我们也看到还有很多国家也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虽然这些国家在体量上可能不如中国,但他们所做的尝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新加坡,在城市规划等方面特别具有创新性;挪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十分积极;而在替代能源开发方面,美国和德国也走在世界前列。此外,还有印度,在公共交通领域的转型也令人瞩目。
可以看到,每个国家作为一个个体,都在做出自己努力,但同时,这些国家也能够形成合力,相互之间的合作也将成为推动全球转型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