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禁售燃油车需三思后行(一家之言)

李志青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11月06日   第 19 版)

  近期,以北欧地区为主的多国政府传出禁售燃油车的消息,我国也出现类似呼吁,相关部门开始考虑制定相关政策。对此,笔者认为,虽然禁售燃油车似乎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但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在没有厘清其背后的福利效应前,仍需三思而后行。

  就禁售规定来看,其本质并非直接禁售燃油车,而是通过设置较高环境排放标准等办法,来促进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也就是说,政府并不会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决策,但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准入等产业政策来提高环境门槛。就此而言,各国目前禁售燃油车的相关规定也无可厚非。而值得思考的是,作为一项关系重大的产业政策,禁售燃油车是否真正经过系列论证,是否属于通过谨慎考虑之后的科学决策?

  其一,禁售燃油车的首要原因在于环保。但与燃油车相比,非燃油车究竟有多大的节能减排效应?这样的效应又可以带来多少环境效益?

  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前者关系到非燃油车(如电动汽车)的能源和排放效率问题。若仅就非燃油车的直接使用而言,基于电力消耗的零排放特征,无疑是清洁的。但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看,非燃油车排放应从其零配件生产开始计算,一直到其所使用的电力。如果非燃油车使用的电力从火电厂发出,那么,至少在车子的生产和电力使用两个环节是存在排放的。这样一来,相比于燃油汽车,非燃油汽车的排放效率就没有那么大的优势可言了。

  后者则在于,非燃油汽车排放效率的提高究竟可以带来多少环境效益,也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环境。事实上,在当下大气污染排放量较高的发展阶段里,任何边际减排都会帮助我们降低空气污染浓度,从而产生环境效益。要知道,在燃油车转向非燃油车的同时,工业、农业等部门及各行各业都在开展相应的节能减排。根据估算,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30年达峰,大气环境质量将得到本质改善,也就是说,如在2030年后的数十年内执行禁售燃油车政策,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所能产生的边际贡献其实已经不大。届时,禁售燃油车可能失去其在环境效益上的价值。

  其二,基于节能减排的环保考虑,燃油车向非燃油车的转换固然有益,但这会否造成一定的经济福利损失?

  之所以有这样的可能,是由于在燃油车向非燃油车转换的过程中,包括企业、驾车者及相关利益方等都将为此付出成本。以企业为例,首先便要进行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同时还须全面转换其内部生产、管理及营销等流程,这些投入和转换都意味着持续产生的高额成本。就驾车者而言,相比于性能稳定的传统燃油车,短期内非燃油车仍然存在某些技术瓶颈,使得驾车者无法获得相同或更高的消费体验,从而造成消费效用上的损失。此外,燃油车向非燃油车转换还将影响到某些特定群体的利益,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油气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就目前产值而言,这个群体的规模非常庞大,如所有汽车都变成非燃油车,对其影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无论是从产业产值,还是从就业角度来看,都将造成不小损失。

  当然,任何产业结构变化或自身转型,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成本。只不过问题在于,当下有关禁售燃油车的相关决策是否已经计算清楚这些成本,对背后所形成的福利损失有无清醒考量。毕竟,现已不是汽车取代马车时的发展阶段了,在如此庞大的传统燃油车保有量面前,任何转换都有着不小的福利效应。

  纵观北欧各国有关禁售燃油车的政策,其实也都未出台铁板钉钉的详细举措,其间还发生了某些反复。这表明,在燃油车和非燃油车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多有待论证的课题,以及经济和非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对此,还需通过“干中学”来一步一个脚印地研究交通工具转型背后的各种规律,制定出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政策。

  (作者系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资讯
公路上流动污染源的“治霾账”
京津冀首次联合制定能源协同发展计划(关注)
全国碳市场年内将正式启动
禁售燃油车需三思后行(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