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6月05日 星期一

伸手半入云,银线通天路

——记藏中联网工程中的中国能建勘察设计团队

■特约通讯员 齐立强 张雪松 杨晓菁 刘宏超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6月05日   第 25 版)

  藏中联网工程档案

  藏中联网由西藏藏中和昌都电网联网工程、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供电工程两个单项工程组成,起于西藏昌都市芒康县,止于山南市桑日县,跨越西藏三地市十区县,计划新建、扩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6座,新建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738公里。工程总投资约162亿元,占目前西藏电网固定总资产的50%,计划于2018年建成投运。

  藏中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复杂、最具建设挑战性的高原输变电工程,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之后,又一项突破生命禁区、挑战生存极限的超高海拔、超大高差输变电工程。中电工程西北院、湖南院、广东院、陕西院、安徽院参与了本工程设计。

  

  初夏,青藏高原迎来一年中气候最宜人的季节。4月初开工的藏中联网工程工地,此时已是一派繁荣建设景象。电网建设者都在抓住这难得的几个月好天气,加快推进施工进度。

  设计院是工程的先遣队,勘察设计队伍是项目的蹚路人。藏中联网工程中的中国能建勘察设计团队克服了高原缺氧、行路艰难等各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掌握了高原的地形数据,勾画出电力天路的样子,目前还驻守在工程现场执行工代任务。

  “青藏王”对工地难舍难离

  中电工程西北院作为线路部分的牵头设计单位,担负着全线设计原则制定、设计方案协调的重任,并承担了全线海拔最高、路径跨度最大、地质条件的包8和包10两个标段的具体设计任务。

  包8标段的结构专业主设人艾绍明,是一个工作20多年、有着丰富青藏高原工程经验的老同志,大家都亲切地称他“青藏王”。面对高原变化莫测的天气,“青藏王”最终也招架不住感冒了。

  大家劝他先回内地把感冒治好再说。可是,老艾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作为结构专业主设人,包8标段有多少基塔,每个塔的型式、基础的类型……他记得一清二楚,没有人能够替代他在现场的工作。

  几经考量,他决定去工程沿线海拔较低的如美镇,边治疗边工作。虽然如美镇海拔只有2600米,但此时正值旅游淡季,镇上仅有一两家宾馆和饭店正常营业,连正常用电都不能保证,开展工作更无从谈起。

  在如美镇坚持了两天,老艾的病情日益加重。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西安治疗。回去的路上,老艾还放心不下工作,时不时询问工程进展情况,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后来,他感冒刚好,就再一次奔赴藏中联网工程一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正是这些像老艾一样坚强忘我的工代们,才使得藏中联网工程能够快速平稳向前推进。

  无人机不能飞就用卫星遥感

  广东院承担了藏中联网工程中波密—林芝500千伏线路I段、左贡500千伏开关站、澜沧江500千伏变扩建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其中,左贡500千伏开关站海拔高达4128米,承接的送电工程沿线山高林密,地质条件复杂。

  这些,对于从南国而来、无苦寒藏区工程建设经验的广东院藏中联网工程项目组来说,其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出发前,项目组曾到有藏区工作经验的兄弟单位调研,类似的地形地貌,60公里长的线路终勘工作,花了整整4个月的时间。不仅如此,林芝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极端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空域环境,都给数字化航飞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无人机罢工,基础地理数据没有获取,后续各项工作也就无法完成。但进度要求板上钉钉,在广东院副总工程师程小久的带领下,项目组只好另辟蹊径。

  不熟悉高原的地质状况,就搜来川藏铁路泥石流灾害分布图、102滑坡群等勘察资料和各个比例尺地质图进行深入专题研究,有了这些研究成果,后期的工作便事半功倍。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项目组果断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立体相对处理技术进行路径的三维优化选线,为项目推进争取了宝贵的10天时间。该项技术还是首次在国内输电线路工程成功应用。

  “如果说遥感解译是一种宏观把控,那么现场调查则是一种微观手段,必须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室内和野外相结合。”程小久说。项目地质条件复杂,仅凭遥感解译数据定线显得过于粗糙,程小久又带队到现场实地调查,通过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规律预测其活动性,进而定立塔基稳定性的评判标准,为后续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原电网设计不走寻常路

  湖南院在藏中联网工程中负责变电设计牵头工作和雅中-沃卡500千伏线路工程、沃卡500千伏变电站工程的勘测设计工作。

  由于藏中联网工程指挥部办公地点设在西藏林芝,湖南院也按照指挥部要求,在林芝设置变电设计牵头项目部,派3至10人的现场常驻人员,负责协调组织设计工作。

  施工图定位过程中,湖南院设计团队根据输电线路规程、规范和任务书要求,采用钻探、地质调绘、探槽(井)等手段,对重点塔位、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段进行了勘探。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要求,测量专业改变以往作业模式,充分利用航测影像图的信息和地形特点,分组分别对条件受限的塔位进行实地勘测,并现场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在全线塔位踏勘完成后,采取定线组和定位组同时作业的作业模式,以便更好应对复杂的地质地形条件。

  针对西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交通条件和地形特征,湖南院设计团队从变电站抗低温、防风沙、抗震、方便运维检修等多方面出发,在设计方案中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为设备设计升温措施、采用耐低温钢材、严格密封件的材料选择、提高设备防护等级及组部件标准等。

  此外,设计团队还从藏族文化入手,在满足电力设施工艺流程要求的前提下,将现代建筑风格与藏式传统建筑精髓充分融合,开展变电站建筑方案设计。设计力求最大限度适应藏区工程建设特点,开展差异化设计,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将来的运维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关注
整合资源 联动发展 彰显优势
伸手半入云,银线通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