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地炼要精打细算“吃好囤粮”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5月15日   第 14 版)

  2015年,原油进口使用权闸门大开,解了山东地炼油源之“渴”,地炼这个“委屈”的媳妇终于熬成婆,手握原料信心大增,凭借多年夹缝中求存的丰富经验,纷纷布局各自下一步战略走向。

  国家发改委 “5月5日之后不再接受进口原油使用权申请”的一纸声明,又将下放了两年的原油进口使用权“大门”向地炼企业缓缓关上。加之去年年底成品油出口配额的暂停,地炼手上的“好牌”被一一抽走。

  即便如此,行业并未呈现哀鸿遍野之势,这是因为敲开了油源之门后,现在地炼要再敲产业“高精尖”之门。该政策是原油流通领域试探着迈出的改革步伐,是一项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改革举措,而非长期政策。这是对“低端拥挤、高端短缺”的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的精细管控。

  这是市场发展倒逼之时,更是企业精细化发展,做好“加减法”必经之路。

  目前,已提交的总计1亿多吨的进口原油配额申请,超过去年进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地炼的原料困局已基本解决。而在已经提交申请的地炼中,规模较大和较有实力的炼厂已经基本囊括其中,剩余炼厂多属中小型地炼。国家把进口原油使用权向民营地炼开放,初衷就是为了扶持地炼向大型化和单套装置规模化发展。过小及落后产能过多的炼厂,明显不是政策鼓励和市场发展方向。随着国内新增炼能在市场中的不断竞争和成品油消费量的下降,以及油品升级和税费改革等压力负身,地炼迫切转向靠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集约化发展。

  毋庸置疑,地炼的崛起,一是显著改变了炼油产业格局中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场占有份额,已从 2010 年 的 90%,降至去年的 77%左右;二是改变了原油进口格局,预计到 2020 年,地炼原油进口总量将接近 1 亿吨,约占国内原油进口总量的 25%。此外,山东省 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去年全省共淘汰落后地炼产能 1940 万吨,这应当是地炼供给侧改革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

  但不得不面对的是,炼油产业却逐渐走向微利时代。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一方面各种替代能源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危机比众人想象得还要复杂,原油成本在整个炼油行业中占比越来越大,改变这一趋势只有两个办法:提高目前生产效率、降低单位能耗;要么彻底离开传统原油加工模式转为低碳烃生产。比如美国的页岩气革命,目前很多美国本土的石脑油乙烯裂解装置在改为天然气进料,这是市场的选择,无法阻挡。

  未来这些独立炼厂势必要精打细算“过日子”,适应市场改变,谋求自身一体化、差异化发展,转型升级、由大做强。

  地炼行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升产品附加值以及价值链,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推行“油头化身高化尾”的发展路径和“炼化精细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同质化严重的地炼企业更需要创新基因的融入。企业不应只简单地做初级产品加工,也应更加关注产业链、供应链和供应链模式以及价值链模式,这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例如垦利石化开工的120万吨石脑油综合利用装置则填补了山东省内空白。石脑油从原来的初级产品,通过该项目后成为原材料,可生产出苯、二甲苯等十几种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增加3倍左右。

  此外,把握好与国企良性竞争、互推互补的关系。地炼企业与中石油、中石化等油企之间不只是竞争关系,更应是合作关系;价格战模式不是健康的市场体系,企业应通过创新商业模式维护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打造供应链。

  其实各个炼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站稳跟脚并阔步向前,还是因为各有所长,例如以东明石化和盘锦宝来为代表的独立炼厂国际原油采购团队专业程度高、国际信誉好;以京博和富海为代表的地炼较早布局零售终端,下游一体化收益高;以弘润为代表的地炼原油与成品油储运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物流有优势;以利津、清源为代表的地炼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高端润滑油产业链延伸。总之,差异化、专业化、正规化、国际化是未来地炼的发展方向。

  无论如何,“地炼”一词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饱受油源之苦的过去。“吃饱”的炼厂今后需通过对发展的“精打细算”和企业自身的不断壮大,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资讯
地炼要精打细算“吃好囤粮”
关注
“三桶油”参股广东天然气管网
金丽温天然气管道工程缙云以北段贯通
打好民企这张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