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7年04月17日 星期一

中华鲟放流:三峡绿色水电新名片

平均体重为历年之最,放流质量创历史新高

本报记者 苏南 《 中国能源报 》( 2017年04月17日   第 11 版)

  吻别。苏南/摄

  4月8日,由中国三峡集团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在宜昌市胭脂园公园成功举办,500尾大规格中华鲟放归长江。这是三峡集团打造绿色水电的又一张名片。

  此次活动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第59次开展中华鲟放流活动。记者了解到,今年是中华鲟放流质量最高的一年,平均体重是历年放流之最。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1.4亿年历史,被称为水生生物的“活化石”,更被誉为“水中大熊猫”。“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物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深远意义。”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秘书长袁柏松向本报记者表示。

  平均体重是历年放流之最

  自1984年以来,中华鲟增殖放流活动已持续开展了33年。中华鲟研究所整体划转到三峡集团后,中华鲟的增殖放流活动得到了集团的高度重视。2012年,为将中华鲟保护打造成为一张生态环保的公益名片,三峡集团与宜昌市政府在宜昌市胭脂园共同设立“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确定每年4月中旬前后联合举办中华鲟放流活动,放流活动时间和地点得到了固定。

  据了解,2009年我国停止了野生中华鲟的科研捕捞,经过攻坚克难,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于当年取得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并在之后连续多年获得全人工繁殖的成功,标志着中华鲟种群的繁殖可以脱离对野生种群的依赖,这在中华鲟保护工作中是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也因此成为国内在停止科研捕捞后唯一一家实现连续放流中华鲟的单位。

  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利用野生中华鲟繁殖出了子一代,再利用子一代繁殖出子二代。截至今天,仅中华鲟子二代就放流了17500尾。跟踪监测数据显示,至少有3-4成的中华鲟顺利洄游到了大海,并且放流鱼体规格加大,洄游成活率增高,这对中华鲟种群的补充是非常明显的。”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也更加注重放流中华鲟的规格与质量。今年放流的中华鲟是2011年至2014年出生的子二代,最大的已有6龄,最小的也已经有3龄,平均体长110cm,平均单体重量达到5.5kg,平均体重是历年放流之最。

  近几年,每年洄游进入长江产卵的中华鲟数量已不足百尾,表明分布于长江及近海的中华鲟种群数量已较为稀少。在这种状况下,人工增殖放流大规格的中华鲟对于野生群体数量的补充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华鲟是典型的长距离海河洄游性鱼类。虽然放流规格的提升使其在洄游过程中的成活率大幅提高,但中华鲟洄游过程的安全不能忽视。中华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在中国近海摄食生长,活动范围覆盖了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海域,所以近海环境生存环境的下降对中华鲟物种种群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这些都是中华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因此,“将保护中华鲟作为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中的一部分,绝对不仅是在实验室、在养殖车间的研究与繁育,更重要的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为中华鲟提供适宜生存繁衍的环境。”李志远说。

  大数据检测洄游运动规律

  据了解,为掌握中华鲟降河洄游运动规律,科学评价放流效果,对今年放流的中华鲟采用了体外T型标记、PIT标记和声呐标记,进行了DNA数据采集,建立了放流群里遗传分子信息数据库。

  其中T型标属于体外标记,通过这种标志可实现与自然繁殖群体的区别,标记上打印有唯一编号、放流单位及联系方式,可有效提高放流后误捕误伤信息的反馈率;“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和声纳标记属于体内标记,其中PIT标记具有唯一编码,无需内部电池,可长期有效;声纳标记是在中华鲟体内置入声波发射装置,通过主动追踪或者沿江布设接收器的方式接收声呐信号,从而获取鱼类洄游信息。这种标记在放流后不需要回捕标记鱼,当标记鱼游经接收器接收范围约1公里时,就能被自动记录,从而推测鱼类洄游路线。

  此次放流有40尾中华鲟植入了声呐标记,并在干流的监利、城陵矶、武汉、汉江、湖口、彭泽、南京、江阴及支流的洞庭湖、汉江、鄱阳湖入口设置了监测断面。其中,对监利、城陵矶、武汉、南京、江阴等重点断面进行了加密布设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及时掌握放流中华鲟洄游动态。

  除了大数据监测中华鲟洄游运动规律,记者了解到,三峡集团正在建设“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建成后将是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鱼类繁育保护研究基地,其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保育对象包括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30余种,将承担研究长江流域代表性珍稀和特有鱼类的繁殖保护技术,为增殖放流站提供珍稀特有鱼类种鱼和苗种,同时开展鱼类保护方面的科普教育工作。

  起于长江,不止于长江

  不仅在长江流域,随着国际业务不断拓展,三峡集团在海外业务所在地的相关河流也开展了鱼类放流。

  2016年8月12日,三峡集团老挝南立电站有限责任公司与老挝孟丰县政府联合主办了南立1-2水电站放鱼活动,共投放鱼苗10万余尾。南立电站自2010年运行发电以来,以实际行动保护南立电站流域鱼类资源,养护库区下游水域生态环境,维护电站所在地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

  今年3月20日至31日,三峡巴西公司组织的73.5万尾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巴西巴拉那河流域展开。这次放流鲳鱼、鲷鱼、钝齿兔脂鲤、宝莲灯鱼和墨西哥丽脂鲤等鱼类对保护当地渔业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健康河流项目经理汪卢弘表示,在参与长江保护工作的十几年当中,TNC与包括农业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等政府机构,企业等开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合作项目。从三峡大坝如何更健康可持续运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如果更有效地管理,到金沙江下游的生态流量研究,长江支流的生态修复,长江河口的湿地恢复,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合作将延伸到南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地区。

  如今,从金沙江到长江入海口,从南亚的老挝南立河到地球另一侧的巴西巴拉那河,在三峡集团的大坝旁,凡是有珍稀特有鱼类存在的地方,便是三峡集团关注的地方。三峡集团已从护鲟出发,将清洁能源开发事业与长江水生生态保护事业、国际河流生态保护事业融在了一起。

资讯
中华鲟放流:三峡绿色水电新名片
关注
安康水电厂3号水轮机转轮更换成功(图片新闻)
中广核逾50亿元转让12项水电资产包
长江电力一季度总发电量同比增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