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光伏+ 沐浴阳光扶贫路(新闻特写)

——甘肃院光伏扶贫EPC项目建设侧记

本报记者 陈哲 特约通讯员 邱福荣 《 中国能源报 》( 2016年06月27日   第 27 版)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一座历史悠久的陇中名镇,距离镇子3千米外的荒山上,就是甘肃院EPC总承包的20兆瓦光伏扶贫农业一体化发电项目建设场地。

  目前,项目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漫山遍野支起了光伏支架,过不了多久,熠熠生辉的蓝色“梯田”会铺满山岗,当地农户也将受益于光伏发电。

  “荒山”变成“致富山”

  在项目规划之初,甘肃院院长魏刚就表示:“消除贫困,是全社会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央企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应有的担当。”

  据了解,通渭县榜罗镇是国家特困地区之一,土地大面积是以湿陷性黄土为主,土壤保水能力较差,不适宜林木生长。“别说树了,草都没有几棵。往年都是开春上山撒把种子,浇灌全靠老天下雨,治理病虫害全靠运气,一年下来种子钱不赔就算赚了。”通渭县榜罗镇桃园村党支部书记袁瑞介绍说。

  寸草不生的荒山,光照却非常充足,属于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获取发电收益,可直接为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甘肃院新能源部主任曹玉梅说。

  项目海拔高、坡度陡、地势起伏较大,开展施工及材料运输难度很大。接到业主工程项目委托后,技术人员先后多次前往踏勘,结合现场复杂地形,分析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办法,优化光伏组件的组串方案和排布,确定箱变落脚点。

  起伏的地势和不同的坡度朝向,布置光伏组件成了棘手的难题。但设计人员创新方法,根据每条等高线、每个高程数据,细致地将每个光伏板准确布置到位。同时,技术人员还将风电工程中微观选址备用机位的理念,运用到了每个光伏子方阵中,进一步优化组件定位施工,不浪费一寸土地,使项目短时间建成,颠覆了“山地不宜干光伏”的旧观念。

  荒坡光伏模式成型

  由于工程光伏场区占地面积较大,山坡陡峭,施工车辆无法进场作业,所有施工材料设备只能靠人拉肩扛,给现场施工造成很大困难。

  为确保安全生产,开工前就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安全文明施工目标和实施方案。项目部安监人员每天现场检查,严格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质量文字交底和质量交接记录;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部位,项目部现场把关,监控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和有序推进。

  阳坡庄的荒坡上,正在擦洗光伏板的村民焦建军说:“以前开春就到城里打零工,过年才回家,家里老人、孩子也照顾不上;现在好了,光伏板一年四季要擦洗,一天能赚100元工资。”

  该项目集太阳能发电和农业生产、旅游观光与设施农业为一体,计划种植党参、当归、黄芪等经济中药材,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农业、精准扶贫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发展。

  当年接手、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并网,甘肃院创立的荒坡山地光伏成型模式,不断开展科技创新的实践成果,所转化的经济效益更让其在光伏扶贫的道路上,大展身手。

光伏+ 沐浴阳光扶贫路(新闻特写)
踏准智能节拍 点亮智慧城市
资讯
山西电建:打造超低排放新标杆
“绣花”浇筑永志罗源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