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时光冲不淡,浓浓报国心(光辉岁月)

本报特约撰稿 沈甸 邱晓丹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13日   第 28 版)

  编者按

  今年9月3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忆往昔,革命前辈们在炮火中砥砺前行,用生命与鲜血开拓了通往胜利的道路;看今朝,万丈高楼平地起,硝烟散去红旗飘,辉煌的背后承载着先辈们的信念。为此,本报推出“光辉岁月”系列报道,以怀念那些为国家与民族牺牲的英雄们,记录投身于新中国电力事业建设的抗战老兵。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从硝烟弥漫的大上海到经济盛放的珠海特区,从浴血疆场的报国少年到饱尝世事的抗战老兵,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而依然不变的,是他那拳拳的报国心,他就是广东珠海供电局第一任局长、党委书记陈文英。

  共产党员从不说苦

  1924年,陈文英出生于上海。“我一生都铭记,1932年日军袭击上海,母亲对我说,你是男子汉,不可以害怕,长大一定要去打日本仔。” 

  1945年,年仅21岁的陈文英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我第一次打‘鬼子’是在番禺,我所在的班一举消灭了8个‘鬼子’。”陈老回忆当年的那场战斗,“子弹就在我耳边‘嗖嗖嗖’不停地飞过,我是亲身体验到了战争的残酷。”因作战勇敢,半年后,陈文英被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后,他从警卫员到班长,从东江纵队到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两广纵队,辗转走了大半个中国,一步一步地,在枪林弹雨中闯出生天。

  “兵粮短缺时就嚼点树皮充饥,下雨天用芭蕉叶盖头倒地就能睡着,脚底不知磨出了多少老茧。”追忆当年,陈老不无自豪地说,“那时候就想着只有杀敌,以后子孙才有好日子过。看到战友在身边倒下,难过、害怕,但从没想过放弃。我从没听过共产党员说苦的。”

  开荒牛要打“翻身仗”

  “战争胜利了,建设国家得靠知识,所以我要去学。” 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百废待兴。陈文英解甲归田,转业到湛江开荒种植橡胶和剑麻,仅有小学学历的他注意积累,细心好学。1954年,陈文英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

  改革开放后,珠海建市,陈文英放弃了在湛江农垦领域开辟的“疆场”,主动请缨,希望回到家乡珠海做开荒牛。1981年1月,广东省电力工业局批准成立珠海供电局,陈文英被任命为局长。

  改革之初的珠海物资十分匮乏,全市仅有一家商铺,一家饭馆,一家理发店。“当时珠海供电局全部员工加起来才100多人,全局只有一个110千伏变电站,办公场地接近于零,办公设施要啥没啥,连个水壶都没有,穷得叮当响。”陈老介绍。而珠海成立经济特区后用电量几乎以一年翻一倍的速度狂飙。如何带领全局员工打一场电力“翻身仗”,成为摆在陈文英面前最棘手的难题。

  要打“翻身仗”,必须抓根本,大刀阔斧的基础建设被提上了日程。几年中,珠海供电局伴随特区建设的强劲东风,引进国外新技术和设备,建设了一批变电站和中心配电所,初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供电可靠的电网结构;通过企业整顿,制定并完善岗位责任及各种规章制度,企业工作不断推进,经济效益日益提高。

  建成对澳供电 无怨无悔度晚秋

  1981年,根据广东省电力局与澳门电力公司签订的补偿贸易供电合同,由澳电出资2亿港元,以珠海变电站为枢纽,建设220千伏电源进线,110千伏出线。

  那时,为了协商两地供电事宜,陈文英经常与澳门电力公司联系。“我第一次去澳门参观他们的供电服务大厅时,发现他们的客户服务是如此体贴、用心和全面,觉得很不可思议,触动很大,回来后就给供电所所长们上了一堂课。”1984年,珠澳第一条电力“大动脉”全线贯通,珠澳两地联网供电,广东向澳门供电的序幕由此拉开。

  在陈文英的带领下,珠海供电局初具规模,到1985年,陈文英从珠海供电局党委书记任上退休时,珠海供电局年供电量增加近7倍,固定资产总额增加近6倍。

  在陈文英看来,退休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如今已年逾90的他,仍每天读报、记日记、写时评,笔耕不辍。在他家中,光是剪报,就摆满了一个柜子,在剪报旁边,陈老旁征博引,记录自己的读后感,文字间关注着国家发展的每一点变化。“我做什么事,都是竭尽全力,没有什么遗憾了。”讲到这里,陈文英抿了一口茶,嘴角洋溢着微笑。

  年轻时为之付出青春热血,年老后依然默默守候。这一种精神,当被永远铭记。

资讯
时光冲不淡,浓浓报国心(光辉岁月)
关注
心系百姓的当家人
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