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7月13日 星期一

心系百姓的当家人

本报特约撰稿 孙健 程瑜 本报记者 刘炎林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7月13日   第 28 版)

  张非庆,中年、微胖,满脸的褶子像是他坚守马坊30年的见证与守望。第一次见面时,张非庆正在现场抢修,雨雪天刚过,湿滑的地皮夹裹着枯枝烂草糊了张非庆一身,“泥腿子”供电所长的印象深深烙在了脑中。

  年少轻狂  扎根山乡

  马坊乡隶属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地处山区,距县城45公里,如这个朴实的名字一样,张非庆名不见经传,普通的甚至有点土气。

  他自称是马坊人民的儿女,自1987年马坊电管站成立后,他就在这里扎根。刚参加工作时,他还算一个年轻的帅小伙,刚满20岁便挑起了站里的重担。“那会儿实在是太缺人了,”张非庆回忆说,“站里连会计就3人,简单分了下‘责任田’,工作就干起来了。”

  此间少年,意气风发。年轻的张非庆充分感受着工作带来的新鲜感,每天都面对着432平方公里“责任田”上干不完的体力活,多少条线路、多少个台区亟待维护,还有多少户村民没收完电费,这些数字他天天都盘算着。山乡土路,崎岖不平,百姓居住分散,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充满好奇心的张非庆,遇有抢修,他就骑着自行车赶去恢复送电;遇有雨雪天,他还得一步一滑地走上山庄窝铺抄表收费。晚归了,和百姓挤挤床铺;酷热了,到百姓家讨口水喝。渐渐地,张非庆成了马坊乡1000余户百姓的大熟人,用电上有啥问题,一准就找张非庆,大家都觉的这小伙“能吃苦,能耐着哩”。

  肆意的青春如流水一去不回,扎根一线的经历锤炼着他,与百姓的鱼水情深让他的工作带有更加深厚的情感基础。

  抛家舍业  建设电网

  1996年,张非庆凭借扎实的基层工作经历当选马坊电管站站长。自此,“为人民服务,让家乡受惠”的一腔热血有了更加宽广的施展空间。

  电管站的实际情况他是了解的,由于年代久远,接户线老化、电表年久失修、表箱受腐蚀严重等问题一层层浮出水面,给百姓用电惹了不少麻烦。为此,他一宿一宿琢磨着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法子。 

  勘查现场、施工改造、竣工验收……张非庆领着十几个人的团队,没日没夜的奔波于山庄窝铺,一基基电杆、一条条银线见证着张非庆的艰辛与付出,守望着马坊山坳上的点点星光。

  2001年,正是农网改造最为忙碌的时候,张非庆的二女儿从城里的小学转到了条件较差的马坊小学,搬去的当天晚上,小女儿见到了3个月未曾谋面的爸爸:“爸爸,今天能陪我睡一晚吗?”搂着满是认真的小女儿,张非庆的泪水早已红了眼眶。他用几近哽咽的声音说:“这次爸爸一定陪,来,咱们拉钩……”

  精益管理 守护光明

  2001年,农电体制改革,电管站改为供电所。张非庆通过竞聘成为了马坊供电所的所长。

  新的责任赋予新的使命。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带动影响着这个偏僻的小乡镇,粗放式的管理愈来愈不能满足百姓对电力的客观需求。

  “管理上我们必须‘上档次’。”张非庆这样告诫所里的员工,“上档次”是他对精益化管理的粗浅理解。为降低多年来居高不下的线损,张非庆带头每天巡视问题台区、问题线路,察实情、明责任、下考核,对内严查偷窃电,对外加设新装备,短短两年时间,台区线损率从30%降到了10%。

  “管理上台阶,服务不能丢。”这也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2011年冬,突如其来的大雪造成小田地村等五个村子停电。为赶在天黑前送电,张非庆组织抢修队员在寒风中爬“雪山”,来回五公里的路程,4个人摸爬滚打走了5个小时,送电时已是晚上8点…… 

  岁月像一柄刻刀,将30年的岁月镌刻在这个平凡电力人的脸上。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张非庆每天拎着一个电工“百宝箱”,随时为老乡维修。“这些年就学会个这手艺,趁着还有力气,多帮帮别人,举手之劳嘛。” 张非庆表示。

资讯
时光冲不淡,浓浓报国心(光辉岁月)
关注
心系百姓的当家人
踏着雷锋的足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