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在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据悉,自从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开启以来,贵阳金阳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韦青松就负责主会场的保供电工作。经过7年历练,无论是参与保供电的员工还是应急装备,都经历了从细致、精致到极致的过程。虽然保供电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保供电工作却变得越发从容。
细致:“保到灯头”的抉择和责任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前身是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起源于2009年,2013年正式升级为国际论坛。经过7年的发展,论坛已成为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讨和经验交流的重要平台。“随着会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保供电也越来越重要。”韦青松回忆,在前几年的保供电中,考虑到会场内部电工不足及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供电部门主动承担了用户配电房及用电设备的保供电任务。
为确保万无一失,每次保电,供电员工都提前几个月进入场馆,熟悉设备,排查隐患,及时消缺。“最开始,我们都是一个回路一个回路地查,甚至连每个插座、灯头都不放过。”韦青松表示,通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他们对于主会场用电设备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管理会场的物业经理。“保到灯头”的细致,充分体现了南方电网的社会责任,也确保了多年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保供电的无一疏漏。
随着保供电任务越来越重,贵州电网公司从保供电方案、保供电手册、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常态化保供电机制,努力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标准。
如今,“保到灯头”的理念正慢慢地发生变化。“现在,我们更多地是引导用户、培训用户,通过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用户用电设备的运行水平,共同提升保供电质量。”韦青松介绍。
精致:常态化保供电的“软”“硬”支持
保电理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细致程度的下降,反而是更高的要求。“保电并不是因为电网不够坚强,而是在确保主配网安全、稳定供电的前提下,运用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把一切不可控因素所带来的停电影响降至最低点。”贵阳供电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外力破坏、客户资产设备故障甚至天灾,都是不可控因素,这才是保电的最大“隐形杀手”。
为做好会议期间的供电保障工作,贵州电网公司从省、地、县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保供电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编制了保供电总体工作方案及5个专项工作方案,分三个阶段制定了详细的保供电措施。
截至年会开幕前,贵州电网公司已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4轮供电线路特巡工作,对会场配电房开展了4轮检查,协助会场管理方对各类用电设备进行了安全运行巡视。完善的保供电方案、统一的组织领导,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常态化保供电提供了“软件”支持。应急发电车的不断更新换代、电网结构的逐步完善则为保供电的成功提供了“硬件”支持。
“我们的应急发电车经历了柴油机发电车、UPS发电车、磁飞轮发电车三种类型。”韦青松介绍,主会场双电源供电、接入UPS应急发电车,通过自动切换柜实现了两者的无缝衔接,确保了主会场的每一个话筒、灯泡都不会因为供电原因停一秒钟。在“硬件”不断完善的同时,韦青松也在不断追求着保供电工作的“精致”和“完美”。
目前,应急发电车接入用户配电房最少需3个小时。由于需要反复拆装电缆头,易造成电缆头开裂、断股,破坏系统稳定性。为解决该问题,韦青松计划开展快速保电接入装置科技项目,研究模块化的快速接入方式。“如果成功,单回路接入仅需5分钟。”
极致:特种部队,既“快”又“准”
6月19日,保供电团队接到紧急电话,年会期间,将在贵阳国际展览中心新增一台汇报演出,急需完善保供电措施。此次演出需照明用电及其他用电约900千伏安,属于特大用电量。“考虑到满足负荷隔离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其他局紧急调配2台发电车,3个自动切换柜。”接到任务后,韦青松和他的团队紧急查看现场、制定方案、协调相关单位。发电车和自动切换柜到达现场后,又马不停蹄地进行各项试验,终于在两天内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
在评价这支队伍时,韦青松表示:“我们犹如一支‘特种部队’。”这支“特种部队”,由调度、抢修、电网运行、用电检查以及电源车驾驶员等10余名业务能手构成。多年的保供电经验,让“快”和“准”成了“特种部队”最大的特征,也使得“特种部门”能够做到“精确打击”。其中,“快”来源于每个队员极强的执行力。金阳供电局抢修班员工范才勇负责应急发电车的驾驶和试验,接到此次紧急任务之前,他刚参与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的特级保供电任务,没有任何休息,立马投入到展览中心的核相、电压质量检查、模拟停电后的切换等试验中。
“准”来源于知己知彼,能够集中优势兵力进行攻坚,对主战场进行“庖丁解牛”般的精细处缺。通过韦青松和队员们的集思广益,决定将发电车直接接入到主会场的核心负荷终端,涵盖了三楼主会场照明、音响、LED屏、投影、一楼宴会厅照明,以及临时搭台负荷,实现了“精确打击”。同时,通过配置切换柜和优化内部接线方式,主会场的应急发电车配备数量还由之前的4台减少到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