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

困境中的煤矿人才流失之痛

杨涛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5月25日   第 11 版)

  今年前四个半月,全矿有52名员工辞职,还有5名员工不辞而别;矿上的98名机关管理人员,目前仅剩下82名;在8个基层区队43名管理人员中,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不足10人。

  这些流失的一线生产技术骨干,已成为煤矿发展之痛。

  

  编者按 

  从2012年算起,我国煤炭行业“转盛为衰”已经三年有余。在当前的行情下,煤炭企业为保市场,只得尽力压低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而在煤矿工人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们的工资待遇随着煤价一路下跌。过低的性价比让很多工人开始逃离煤炭行业,而这也成为了很多尚有生产能力的煤企面临的新问题。

  一位煤矿一线管理人员用文字为我们呈现了当前困境中煤矿人才加速流失的现状。以小见大,在煤炭革命的洪流中,还有许多问题期待着政府与社会的及时关注和解决。

  

  “我们矿现在还好吧,工资还能按时发放吗?”5月15日早上8点,我刚登上办公室电脑上的QQ,就收到了这样的消息。点开闪烁的头像,上述消息来自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QQ号码。这个QQ号码的主人离开煤矿已经5个多月了,但还关心曾经工作过的煤矿,这带给了我些许温暖。

  这个QQ号码的主人叫叶繁强,今年26岁,5个月前他的身份是川煤集团达竹煤电公司小河嘴煤矿的采煤工人,高中文化的他很能吃苦耐劳,深受工友们的喜欢,曾担任区队团支部书记2年多。由于工作的缘故,我们之间加了QQ好友。

  今年初,叶繁强到我办公室和我辞行,他说联系了广东的一家建筑工地,每个月收入至少在6000元左右。虽然我百般挽留,但他显然去意坚决,我很难过,不仅是因为一个很好的朋友即将远行,更为煤矿又将流失一名优秀的青年工人深感心痛。

  今年以来,对于煤炭行业的众多煤企来说,依然还是在泥潭中苦苦挣扎。煤炭销售难,货款回收难,生产经营难,员工工资迟发、减发、缓发,一拖欠就是三五月甚至更长时间俨然成为了煤炭企业的新常态。

  更让人不安的是,面对内外交困,一拨又一拨的煤矿工人不断流失,特别是前些年煤炭企业好不容易招来的青年人,在悲观失望情绪的笼罩下,一个接一个地辞职离开矿山,甚至有的人是不打招呼,就不辞而别。

  按照矿上规定,员工辞职需要到我所在部门签字办手续。根据我的统计,今年前四个半月,全矿有52名员工辞职,还有5名员工不辞而别,而今年以来,全矿费尽心力招收了11名员工。这相当于招来1个人,就要走掉5个人。

  煤矿企业待遇低、危险性大、生产环境艰苦、自然灾害重、收入少,员工流失严重,本来就是煤炭行业面临的严峻问题,加上现在煤炭市场低迷、破产重组、员工下岗分流等严峻形势,而一些建筑企业、工程单位则发出高薪聘请地质、采矿、测绘人才的信号,给出极具诱惑力的福利待遇,这让招工留人本就不易的煤矿,更是雪上加霜。

  我所在的煤矿使出浑身解数招工留人,但收效甚微,负责人事管理的劳资科长更是一筹莫展。他说,出去招工,别人一听是煤矿,就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说现在煤炭都卖不掉了,工人工资都开不起,如果还去煤矿,那不是傻子吗?再这样下去,不需要企业减人,员工自己就跑光了。

  根据统计,目前全矿8个区队员工流失严重,并有加快趋势,其中采掘员工流失更为严重。与2012年初相比,采煤三队从132人减到现在的82人,掘进一队从154人减到现在的71人,很多班组只剩下五六个人,队上被迫不断调整合并班组,优化劳动组合,或者采取全队集体大休制度,来努力维持生产。矿上其他采掘区队职工流失情况也大致如此。

  一线员工如此,那么企业管理人员(含技术人员)情况又如何呢?2012年煤炭市场渐入困境以来,矿上98名机关管理人员,目前仅剩下82名,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在这仅剩的82人中,有8名管理人员即将退休,还有五六名管理人员准备办理停薪留职手续。近几年来,由于企业严控管理人员编制,加上技术人才招收难,人才队伍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再这样下去,矿上的青年技术人员就断层了,煤矿后继无人了。”矿上即将退休的机电副总工程师感叹。

  从矿上区队级管理人员队伍来看,在8个基层区队43名管理人员中,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管理人员不足10人,区队管理人员队伍也在不断流失,今年以来以有4名队级管理人员辞职外出发展。目前,从普通员工到管理人员,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结构上看,都满足不了矿上安全生产及发展的需求。

  青年是矿山的希望。更令人担忧的是,青年员工正在快速流失,使煤矿员工队伍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由于缺人严重,有些50多岁的员工还在从事艰苦的井下采掘工作。2012年以来,矿上招收的167名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只剩下了不到40名,全矿10个团支部书记,有5个辞职。有些大学生与矿上签约后,到矿上干上三五月便“毁约”,投入到其他企业的“怀抱”,这些流失的一线生产技术骨干,已成为煤矿发展之痛。

  带来的后果是,科队技术人员紧缺,很多原来由技术员把关的采掘措施都交给了总工程师,不少工程由于人手紧缺,设计跟不上,造成采掘接替脱节或不得不中途停工。人才缺乏制约着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煤矿往往生产方案拿不出来,安全措施制定不了,制定后也落实不下去,有重大安全隐患也无法识别,有效的安全装置不会使用,对困境中的煤矿更是雪上加霜。

  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煤炭行业的特殊性,但也与煤炭行业员工社会幸福感偏低,持续低迷的行业形势看不到希望,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有着莫大的关系。“在煤矿上班,安全风险大,工资收入低,就是找个对象的机会都很难,这样下去有什么干头?不如趁着现在年轻,出去打拼几年,以后的发展肯定比在煤矿强。”前不久,一名辞职的青年技术人员说。

  当前,煤炭依然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能源,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煤炭行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合格的产业工人作支撑。不断流失的煤炭工人,是煤炭行业发展之殇。面对困境,很多煤企提出了减人降薪的手段,力图扭亏脱困,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成本,但也使企业人心惶惶,甚至人心涣散。

  对煤企来说,员工始终是企业的根本,没有稳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不仅安全生产没有保障,更不要谈脱困甚至如何发展了。因此,政府和社会都来关心煤企,关爱矿工,助力煤企走出困境,煤企也要苦练内功,不断深化改革,稳定员工队伍,凝聚企业改革攻坚的力量,促进企业扭亏脱困,才能实现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才能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作者为川煤集团小河嘴煤矿党委政工部长)

资讯
能源局就煤炭工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征集意见(关注)
开滦热电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图片新闻)
一条荆棘路 走上领奖台(基层风采)
困境中的煤矿人才流失之痛
煤矿违规超产举报电话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