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5年04月27日 星期一

美生物燃料行业前景黯淡

政策支持或成救命稻草

黄韬 《 中国能源报 》( 2015年04月27日   第 08 版)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显示,2014年间,美国生物柴油的价格下跌了5%,乙醇价格下跌了25%;2015年1月份生物燃料的产量环比则下降了41%。

  不过,如果考虑到同期超低硫柴油和汽油的价格都下跌了50%以上,以及生物燃料的生产具有季节性,今年1月,美国生物燃料的产量同比只下降了1%。造成生物燃料价格和生产抗跌表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有政策托底。

  由于美国政府强制要求在柴油和汽油中混合生物燃料,油价下跌后汽柴油需求量的增大,带动了生物燃料的需求量增加,加上美国生物燃料的产量有限,因此价格才没有出现像石油一样的断崖式下跌。

  实际上在化石燃料的各种替代品中,受此次油价下跌影响最大的就是生物燃料。由于美国生物燃料产业是在油价高涨、供应不稳定,需要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在目前的环境里,生物燃料几乎已经没有任何竞争力。美国市场上对生物燃料前景的看法可谓一片黯淡,人们甚至已经在讨论生物燃料是否会消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近一波推动美国生物燃料迅猛发展的最主要动因,就是2007年《能源独立安全法》中的可再生燃料标准。该标准要求必须向化石燃料中混合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当时石油价格迅速走高,人们甚至预测油价会超过每桶200美元,于是一大批生物燃料生产项目上马。

  页岩革命也差不多在同一段时间内被点燃,不过其发展走的是市场驱动的路径。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大量投机资本涌入页岩油气领域,技术不断获得完善与改进,开采成本也持续降低。但是同期,生物燃料的技术却没有明显进步,和水力压裂技术比起来,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甚至算不上成熟,因此在前几年高油价的市场环境下,资本纷纷涌入页岩行业,而生物燃料项目却面临融资困难。可以说,和页岩油相比,美国的生物燃料几乎输在了起跑线上。

  由于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没有像页岩油那样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一直没有降下来,油价的暴跌最终撕开了生物燃料华丽的外衣。

  事实上,在众多石油的替代品中,生物燃料的替代作用最明显,因为石油和生物燃料作为能源主要都用于交通领域,所以两者有着直接竞争的关系,这一关系对价格也最为敏感。在美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原料主要是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有业内人士估计,过去5年间,几乎所有美国新建的生物燃料项目都是建立在油价超过每桶80美元的预估上,如今油价一年内跌幅已经超过50%,但农作物价格的跌幅却大约只有石油的一半,因此分析基本上都认为,在美国国内生产生物燃料已经完全无利可图。

  对生物燃料这个由政府力量主导发展起来的产业而言,政策上的无力比低油价更能够影响其发展前景。但祸不单行的是,油价下跌正值美国政府质疑是否需要继续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生物燃料,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应该由美国环保署公布的本年度全美生物燃料使用额度目标已经一拖再拖。随着页岩油的大量产出,美国对进口石油,特别是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依赖迅速降低,当年支撑起生物燃料这个政府主导产业发展的政治环境正在迅速消失。

  根据《金融时报》的总结,生物燃料行业在美国成长起来,最初主要依靠三股政治力量的支持:环保主义者、农民,以及能源安全游说团体。现在,环保主义者已经不再支持生物燃料了,因为后来研究发现,发展生物燃料不但没有减少碳排放,反而增加得更厉害。页岩油的繁荣也不再需要生物燃料保卫能源安全,美国自产的原油现在已经多得放不下了。所以,到目前为止就只剩下农民还在坚定地支持生物燃料。也许,目前唯一的幸运就是,美国国会内仍然有支持生物燃料的强大政治势力,他们仍然在努力通过为生物燃料投资减免赋税的法案。如果今年的油价真如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的那样在每桶60美元上下徘徊,那么今年各利益集团之间、政府与国会之间围绕生物燃料的政治斗争将变得异常激烈。

  其实,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其实进步很大,特别是政策上支持力度最大的先进生物燃料,比如藻类生物燃料的成本在3年多的时间里已经从每加仑240美元锐降到了7.5美元,美国能源部希望能够在2019年前将成本进一步降到每加仑5美元(相当于210美元/桶)。但是对消费者来说,其关注核心是价格,只有在高油价的时候,消费者才会对生物燃料感兴趣,很难想象在当前的市场和政治环境下,除了政府还有哪位投资者愿意去投资生物燃料。所以,现在所有关注美国生物燃料行业发展的人都在等待着环保署拖延到6月1日才将公布的生物燃料使用额度目标,也许对大多数分析人士来说,新的目标只要不比上一次差太多就已经是极大的利好。对美国的物燃料生产厂商来说,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也许才是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路径。实际上很多厂商已经这么在做了,2014年,美国的乙醇出口增长了31%,是3年来的最高纪录。

  (作者为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国际中心特约研究员)

油气巨头掌门献策行业脱困
供应链升级成英国核能发展驱动力(聚焦)
美生物燃料行业前景黯淡
欧洲油气企业组团重返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