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天津临港经济区:打造北方重装制造基地(园区观察)

本报记者 成思思 《 中国能源报 》( 2014年04月07日   第 20 版)

  天津临港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位于京畿门户的海河入海口南侧滩涂浅海区,是通过围海造地而形成的港口工业一体化的海上工业新城,规划总面积200平方公里,是滨海新区重要功能区之一,也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定位为建设中国北方重装制造基地。

  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横跨两河、纵对大海、背靠三北、面向世界,直接经济腹地包括京津两个直辖市和华北、西北十个省区,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同时还可幅射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东北亚国家。

  经济区拥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海运方面,不仅北依世界第五大港天津港,自己还具备大沽沙、高沙岭、独流减河三条航道,将建设300余个万吨级以上码头,实现了入港物流无缝对接。陆运方面,京津塘、津晋、海滨大道等九条高速纵横交错,贯通临港,区内三横五纵骨干路网已经形成,入区铁路正式通车。空运方面,距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和北方航空货运中心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仅38公里。经济区区位得天独厚,交通便捷顺畅、地域广阔平整,具有发展前景好、可塑性强的特点,尤其适合大进大出项目建设需要,完全可以建成大装备、大制造集中发展的区域。

  定位明确

  资料显示,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为国家级重型装备制造基地、生态型临港工业区。

  经济区围绕自身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目前已形成了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口岸物流、现代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以大机车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以中船重工为代表的造修船、以博迈科为代表的海上工程、以华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以太重为代表的工程机械和大型成套设备研制等五大产业板块。

  按照规划,经济区形成“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一带”为集区域交通、市政廊道、配套设施和生态绿地于一体的沿海滨大道综合功能带。“三区”为:成套装备区(占地面积80平方公里)、关键设备区(占地面积50平方公里)、配套产品区(占地面积7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为以重型、成套装备制造为龙头,带动关键设备和配套产品制造,完善装备研发转化和现代物流,形成重型装备优势产业集群。

  2013年,临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亿元,连续三年翻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实现一般财政预算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25%;实际利用内资64.3亿元,同比增长31%;实际使用外资3.04亿美元,同比增长30.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新增招商引资协议额800余亿元;完成港口吞吐量2210万吨,同比增长22%。

  持续改革创新

  2014年经济区将继续坚持以发展现代产业为主导,继续狠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全力引进发展重型装备、大型成套设备、新能源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经济区将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基础设施,引进拥有机器人等前沿技术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培育壮大领军企业。

  经济区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逐步形成新型和谐社区管理模式。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引导支持企业利用现代节能技术、材料推进节能减排。健全区域内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探索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临港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经济区还将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外资参与经济区开发建设,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健全选拔、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建立集聚人才机制,增强人才引进开放度,推广人才柔性流动,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吸引境内外高端人才、领军人物、专家学者参与经济区建设。

资讯
天津临港经济区:打造北方重装制造基地(园区观察)
电网快讯
漂浮风力涡轮机风力发电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