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渠道,如今这个庞大的亚洲经济体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7月28日,缅甸至中国的天然气运输管道正式开通。这条管道长1100公里,途经丛林和山区,最终到达中国西南城市——昆明。
当管道满负荷运行时,该管道每年将向中国运送12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几乎是中国目前天然气年进口量的30%,也是中国2012年天然气消费量的8%。缅甸在孟加拉湾生产的天然气目前还不能通过新管道运送至中国,预计要等到8月或9月。
与天然气管道相对应,一条计划于今年底开通的平行石油管道将每年从中东和非洲运送2.2亿吨原油到中国,这个数字相当于去年中国石油使用量的1/12。
新华社评论称,中缅管道是中国新的战略能源通道,因为这条管道的开通为中国提供了可替代的油气进口供应渠道,以防马六甲海峡由于海盗、恐怖分子、船运事故和冲突而发生拥挤堵塞,影响中国油气进口。
自从2010年起,中国持续增加的原油进口中有超过80%经过马六甲海峡运输,这是连通中东、非洲和中国东部海港的最短海运路线。
近些年,中国政府已成功开辟了一系列新的能源供应渠道。首先,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修建了一条2800公里的石油管道,2015年之前,这条2006年投运的管道运力将翻倍。
其次,2011年,中国开始通过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就在2个月前,俄罗斯宣布将在2018年前将年对华原油出口量翻倍至每年3000万吨,之后还计划将这个数字进一步提升至4600万吨以上。俄罗斯官方称,这项价值2700亿美元的合作将持续至少25年。
但在天然气进口方面,中国目前为止未能与俄罗斯达成重要合作,历经数年谈判,双方始终没能在气价问题上达成一致。尽管如此,中俄双方仍在为两条年输气量达到7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运输管道而努力。
与此同时,一条由土库曼斯坦延伸至中国的长达183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于2009年开始运营,设计年输气量为400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俄罗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
基于这些合作协议和已经完成的工程,陆地管道输送的资源已能够满足中国35%的天然气需求以及25%的石油需求。这意味着中国对途径东南亚的海峡运输依赖减小了。当然,这里有一个假设,那就是这些管道的供应量不会出现下滑。导致下滑的因素很多,可能是减产、合同纠纷以及管道由于事故、袭击和自然灾害出现严重损坏。
但由于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近几年增长得太过迅猛,以至于新的管道远不足以完全终止中国对海上供给的依赖,尤其是对马六甲海峡的长期依赖。
这解释了中国为何青睐于构筑更多风险更高的陆地能源供给渠道,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尚未开建的、途径瓜达尔港的另一条石油管道。这条管道经过中国最“桀骜不驯”的西部领土——新疆,也横跨了世界最高和最常发生山体滑坡的山区,还要穿过巴基斯坦,才能抵达俯瞰印度洋和阿拉伯湾的瓜达尔港。
中国和巴基斯坦在7月5日达成一项长期合作协议,共建一条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经济走廊”,将新疆喀什和瓜达尔港连通起来。
瓜达尔港距离油气资源丰富的波斯湾入口不远。如果非洲的石油能够在此卸货,与波斯湾的石油一并在此通过陆上管道运往中国,将给中国政府提供能源供给的又一个选择。
问题在于,它能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利益,是否值得在如此险峻的地带建造这么长的通道所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
(来源:日本时报,文章有删节、标题有改动)(颜会津/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