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在疫情、国际局势动荡等诸多超预期因素的叠加影响下,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经历了一番严峻考验。但纵观2022全年,外贸经济顶住多重不利因素影响,进出口贸易总值再创新高,跨境电商行业整体也呈现上升态势。
进入2023年,跨境电商的发展仍充满不确定性。但相较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奔放,如今跨境电商的行业思维更显理性,龙头企业均有意“勤修基本功”,行业开始呈现出全链条深耕的新业态。
京东折戟东南亚市场,为跨境电商行业敲响警钟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
细化至跨境电商领域。据海关总署初步测算数据,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11万亿元,约占进出口总值的5.02%。跨境电商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9.8%,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进口0.56万亿元,增长4.9%。
跨境电商的逆风上行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全球消费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新冠疫情这几年,电商消费成为更为适宜的消费方式。全球跨境电商行业的市场规模借机不断扩大。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中国跨境电商平台的份额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民营资本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平台中,民营企业占比高达97.5%,包括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在内的电商平台巨头近年纷纷加码这一领域,为其注入活力。
但过去一年,外贸整体运行稳中向好的态势并不足以使跨境电商在接下来的一年“高枕无忧”。由于全球经济继续受到冲击,全球对货物贸易的需求正在降温,相关机构预测,货物贸易增速可能进一步放缓。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放缓至2.7%,且有25%的概率增速低于2%。据世贸组织(WTO)报告,受能源价格飞涨、通胀范围扩大、俄乌冲突持续等因素的影响,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或将缩减至1%。
今年1月底,京东在泰国(jd.co.th)、印度尼西亚(jd.id)的电商官网发布公告,先后表示将于3月停止提供服务。这是继2022年底关闭旗下B2B出海平台Joybuy后,京东又一次在东南亚电商战场折戟。
外需减弱的迹象下,这类消息更加引发公众对国内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担忧。不少行业观点认为,跨境电商在国际局部地区已经趋于饱和,行业需要适时作出方向调整。
这种说法在从业者口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
一名跨境电商企业的负责人在采访中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不少企业赶在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就抓紧时间组团出国考察“抢订单”,但得到的反馈信息并不理想。不少企业被告知,目标订单早在这之前就已被国内跨境电商同行抢走。外需有限的境况下,电商出海竞争形势之白热化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与同行竞争,新兴的跨境电商企业还须应对来自当地传统销售业的对抗,“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情况也不鲜见。
上述负责人表示,新兴跨境电商平台的崛起,对目的地原本的经济生态产生冲击,引发本地传统销售行业产生“被砸饭碗”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字化程度不高的国家,跨境电商突袭入场必然影响当地传统销售业的利益,更易招致其本土资本力量的抵触,话语权方面“至少有一半是外方说了算”。而作为外来者的跨境电商企业在这种对抗中不占天然优势,“本地资本要想对付你,自然各有手段”。
平台巨头开始重视夯实行业基础
行业关注者们对于B2B、B2C模式孰优孰劣,发展平台自营还是提供第三方服务等争论从未间断过,而业内“大佬”们已然开始了一轮具有“勤修基本功”色彩的新布局。
回归前文,在东南亚电商市场受挫后,京东方面对此表示,为了进一步聚焦京东在全球供应链基础设施和数字能力的建设,将集中资源投入到包括东南亚在内的跨境供应链基础设施。这一表态也被业内视作京东在东南亚一隅收缩电商规模,继而转战成为商家背后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提供商之举。
去年新晋的跨境电商巨头拼多多同样表示,将“为中国制造业出海提供一体化服务”。具体内容包括,为出海制造企业提供长期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的基础设施服务,推出一体化的出海解决方案,开展企业出海专场培训等。
电商巨头们的这类举措并不难理解,外需有限的前提下,继续在销售端对接消费者方面下重注有可能导致赛道更加拥挤,竞争将趋于恶性化。而此时对跨境电商基础层面进行深耕,对于产业链整体长远发展更具意义。
跨境电商服务商大龙网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剑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约2015年前后,国内跨境电商企业就出现首批转型者,该企业也在这波潮流中成功转型。
谈及转型原因,冯剑峰认为,现阶段的跨境电商以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其本质上还是流量模式,短期内是一个好机会,但论及长期发展,必然需要转变思路。
冯剑峰进一步表示,就外贸宏观层面而言,跨境电商实质上是传统外贸业的部分份额分配至电商领域,其外贸供需关系总量并未出现质的变化。长远来看,跨境电商的发展不可能是平台巨头单纯通过流量操控的买卖行为,其重心还是在于供给侧的数字化升级,以适配数字化的新型外贸体系,精准对接下游垂直渠道,实现传统外贸实业与信息科技融合,最终达到贸易双方互惠互利。
跨境电商能否续写过往优秀成绩?
就目前国际贸易整体状况而言,2023年的形势或更为严峻,中国跨境电商力量能否顶住压力,再度续写去年的优秀成绩?
阿里国际站总裁张阔此前预测,2023年整体外贸形势将走出一条“U形”反弹的曲线,“恢复需要时间,但恢复一定会到来。”
张阔认为,海外市场需求的恢复是可以预期的大概率事件。从近期数据来看,欧美通胀率正从高位回落,海外库存拐点也会在2023年出现。海外需求将得以恢复。
从跨境电商行业的角度来看,张阔表示,疫情期间,数字化外贸在各个环节的效率和稳定性优势得以彰显,这一优势一定会延续,数字化外贸服务的使用习惯将是不可逆的;同时,外贸数字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各国市场的数字化渗透率仍然较低且不均衡,可以预期数字化外贸的增量空间巨大,也是未来外贸最确定的增量;回溯至制造业源头,新增量将来自行业结构的优化,新能源等机会行业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整体增长稳定的行业里仍然存在差异化机会。
冯剑峰同样对2023年的行业走势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行业虽然还会面临全新的挑战,但是大家都在‘拼经济’,整个行业也将迎来全面复苏,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快速发展”。
冯剑峰进一步分析表示:“由于我们此前主要出口国家及市场受到高通胀的持续影响,外贸出口依然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同时,‘一带一路’将在我国外贸电商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结果来看,得益于国内产业升级、过去10年对‘一带一路’的布局,以及国家前瞻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们不仅对外贸电商恢复到疫情前充满信心,并相信在此基础上能取得进一步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