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深圳能否成为地球经济中心?

关浣非 《 中国经济周刊 》(

    近日,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深圳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个判断:假以时日,深圳会成为地球经济中心。

    就中国的发展而论,深圳无疑是一个经济奇迹,其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向超级城市的蜕变,2018年经济总量已超广州、香港,成为经济总量居亚洲前五位的城市。但可惜,张五常的演讲未提及地球经济中心的内涵及充分必要条件。那么,由张五常的演讲也就带出来一个问题:地球经济中心的内涵及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深圳能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发展成地球的经济中心?深圳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变成地球经济中心?

    地球经济中心的内涵及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

    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实现超常经济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一些因素在发挥作用:区位优势、制度优势、基础设施优势、某类高技术产业高度集聚甚至出现极化效应;而深圳的40年发展,也正是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等共同作用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带来的是要素的不断集聚,外向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经济内生力的不断增强。深圳的前40年发展同时也是不断摆脱各种自我束缚的过程,是不断调整和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定位的过程。

    而如今谈到的地球经济中心,对深圳来说无疑是一个更高远的目标。按国外的一些定义,全球城市(global city),亦称世界城市(world city)或者阿尔法城市(alpha city)或世界中心(world center),是指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居于重要节点的城市。正是因这种对全球金融及贸易系统居重要层级的战略地理节点的存在,才使全球化得以实现、获得便利及促进。全球城市指的是在全球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主导作用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国际大都会;而地球经济中心一定是在吞吐全球的人才、资金和信息中具有独特作用,对大规模的要素融合及升值具备特有的催化机制,在国际金融、科技、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话语权的最为复杂的城市节点。而从近二十几年西方学者对全球城市的研究来看,全球城市越来越多地被聚焦为全球资本的服务中心,而生产性服务业则被认定为全球资本服务中心的关键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虽然只是城市经济中某一特定组成部分,却是“软基础设施”的核心构成,通过与诸如机场等“硬基础设施”的配合,才会把城市经济中其他主体与全球经济相连。同时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一座城市很难在一个限定区域内完成真正的国际化。尤其在全球联系日趋紧密的条件下,要在全球资源配置当中占据优势,城市就必须对外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

    自2000年起不定期发布《世界城市名册》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GaWC)研究网络,以其独特视角对城市进行Alpha,Beta,Gamma,Sufficiency(+/-)分级(即:全球一二三四线),以表明城市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位置及融入度。GaWC对世界城市排名的依据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城市的分布情况,研究方法是基于世界知名的175家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包括75家银行/金融/保险企业、25家会计师事务所、25家律师事务所、25家广告企业和25家管理咨询企业)的全球商务网络(总部和各级分支机构的分布网络),分析526个城市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全球关联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哪个城市在这个网络中的关联度更高,其就能获得更高的城市排名。在这个新的视角下,城市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再是唯一的竞争纬度,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自身和其他城市的联系度。

    深圳能否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发展成地球的经济中心?

    上述研究表明,地球经济中心从内涵上说,既应有经济总量的成分,又应有经济功能的成分,还应有社会创新能力和创新产业化能力的成分,更要有极强的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联系能力。而当下的深圳无疑与地球经济中心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从去年11月由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18》榜单来看,深圳位于全球城市的第四档,为Alpha-,深圳位于该级22个城市中的最后一名,排名全球第55位。其他的中国城市,香港、北京、上海位于第二档Alpha+级,分别位于全球第3、4、6位,该级共有8个城市;台北、广州位于第三档Alpha级,分别位于全球第26、27位,该级共有23个城市。在这份榜单中,除了经济实力,深圳的强项并不多,在国际交往便利度、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现代服务业、国际航线、国际会展资源、使领馆、高等教育方面和其他世界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在城市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方面仍处劣势地位,如国际性的传媒集团、国际性体育社群的影响力、国际性的文化机构等项都还是深圳的短板所在。

    而从社会的角度说,有业内人士表示,深圳作为一个城市,2018年经济总量基本实现了赶超亚洲四小龙的目标,但在社会文明、社会风气、社会秩序等方面和新加坡、中国香港还有一定的差距。深圳在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社会领域的改革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未能大体同步协调发展,成为深圳建设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短板。

    对中国来说,深圳如能成为地球经济中心无疑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也将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成功的一个有力的证明。但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笔者认为,必须对各种要素的集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必须具备培育和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条件,能够成为大量跨国公司驻足的首选之地,拥有激励人们创新思维的浓郁社会氛围,等等。深圳的前景在能否解决好城市管理的善治化、信息流动自由化、基础设施完备化、发展机会均等化、公共服务规范化、社会诉求妥解化、公权力运用透明化、舆论监督充分化、要素集聚高效化、产业释能强辐射化等关键问题。

    从趋势上看,向地球经济中心目标挺进不应成为深圳望而生畏的事,关键在外延和内涵上是否能做好长远的规划和准备,能否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画到底。首先应当承认,虽然深圳的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与一些顶级的全球城市比依然有较大的距离,如据美联储早前预测,2018年纽约GDP为10300亿美元,而东京GDP总量则预计为10220亿美元;而按人均计算,按年中人口计纽约人均GDP达到11.9万美元,东京人均GDP为75703美元。虽然2018年深圳GDP总量超过了香港,但2018年香港人均GDP为381870港元,折合人民币约322120元,深圳人均GDP为189568元,增长3.2%,按2018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8647美元。这表明未来一个时期深圳首先要从经济总量上加大对先进的全球城市的追赶步伐,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提高人均经济产出更是需努力的关键方面。

    而从处于全球经济网络重要节点上的一些城市的产业构成方面看,深圳无疑需做出更多行之有效的努力。深圳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21.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9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9961.95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4237.94亿元,增长6.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1%,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8%。而从一些全球城市的经济结构上看,普遍存在“两个70%”的经济现象,即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70%或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70%或以上。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度聚集,意味着市场、技术等知识和信息的大量集中,会有利于吸引跨国企业进驻;同时,制造业附加值能在第三方帮助下获得提高,并赢得全球配置资源的更佳优势。考虑到香港的优势和经济结构偏狭的特点,深圳未来一方面需在高新科技领域继续保持创新势头,另一方面则需在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与全球主要资本市场连接创新、颠覆和改善全球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上保持持续突破和领先地位,与香港形成互为呼应、互为依托之势。

    毋庸讳言,与其他的大城市发展一样,深圳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也患上了其他一些都市的通病,即聚集不经济现象愈发严重。从2005到2015年,10年间深圳房价整体上涨7倍左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报告数据,2016年上半年深圳以38.6的房价收入比,列为全球大城市第一,成为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深圳市的住房保障率也只有15%左右,而新加坡的住房保障率为82%,香港有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不同类型的保障住房体系之中。2018年深圳住户贷款近2万亿元,住户贷款达到住户存款(13810.06亿元)的144.4%。按照1302万人口计算,人均负债15万元,其中大比例是房贷。如果考虑到存款因素,深圳人均净负债4.4万元。与此同时则是劳动力成本的节节上升,用工荒现象不时发生,因此必然会影响到某些行业的竞争效率。因而也势必要求经济发展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

    深圳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才能变成地球经济中心?

    从根本上说,深圳过去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圳未来的发展出路仍取决于改革开放。无需回避,过去数十年支撑深圳发展的传统优势正在消减,从基本要素成本而论,深圳无疑很难再有优势空间可言。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除了资源禀赋优势和基础建设优势,在竞争中要比拼的更重要的是制度优势和技术创新的优势。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深圳要表现出特区排头兵应有的气魄,通过对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改革,通过推进对完善法治和社会公平的进一步改革,通过对民生社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要素集聚机制和要素升值机制,善用高水平开放倒逼深化改革, 要通过系统的改革,进一步降低体制成本,遏制权力对要素分配的介入,竭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发展的环境;进一步遏止权力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从根源上为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奠定基础,提升城市的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开放应成为贯穿深圳发展始终的生命之魂和使命之魂。

    一个城市的进步不仅在如何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还在于如何弥补自身发展的短板。应当承认,深圳在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城市基础建设、公共财政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程度不同的短板,就学难、就医难现象还大量存在,消费者利益保护机制、法律援助机制、政府部门服务投诉机制、民众、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机制仍有待健全,公共财政使用的透明度仍然不高,这些都应是在未来尽快妥善加以解决的问题。

    成为地球经济中心无疑是深圳的一个极远大的目标。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圳在优化城市管理及提升城市功能上,要逐阶段设定追赶目标及领域,不断增加城市宜居、宜业、宜商、宜外部连接的舒适度和便利度。在这方面,深圳应向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看齐。

    当然,深圳能否成为全球经济中心,还有另一方面重要外在因素会发挥作用,那就是国家对深圳未来发展的定位。而按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深圳未来十几年的地位,深圳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要求和目标是: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所以,要使深圳能有更高、更广层次上的发展,就需要考虑深圳毗邻港澳、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内生性强、拥有立法权等特点,及早对深圳的更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定位。笔者认为,在香港回归祖国50年之时,深圳应成为可与香港在功能上互补、两地经济高度融合、经济协同性倍增、可与香港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地位匹配的世界级的双子星城市。那时,深圳不仅要成为世界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更要成为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中心。

    不言而喻,深圳未来究竟会走向何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生活在这里的企业家、投资者对未来的选择,因此,深圳未来的希望一方面在国内企业家、投资者在这里的聚集程度,另一方面还在海外企业家、投资者在这里的聚集程度。

    对深圳来说,发展成为地球经济中心无疑是极具挑战的前进目标,可谓之任重而道远,但笔者认为,只要深圳能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制度方向不动摇,坚持技术创新不停步,勇于凤凰涅槃,相信深圳与这一目标会日益接近,总有一天深圳会跻身于顶级全球城市的行列,并将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更重要的独特角色作用。 

    关浣非

    资深金融业内人士,曾在香港及内地创建多家产险、寿险公司并任董事长、总裁。

    编辑:邹松霖

未能完全实现的广州市工业布局调整的构想
有一种恶魔叫丧失商业信誉
深圳能否成为地球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