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并明确将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去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演讲时也提到,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合肥市市长凌云从中看到了机遇。
“这对于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是一个重大利好,同时也为合肥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我们将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牢牢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推动合肥的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3月8日,凌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2017年经济总量约20万亿元,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实力强劲。
在“高手如云”的长三角,合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凌云看来,面对机遇,合肥市第一步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将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重点推进合肥与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科学中心建设路径和机制上深化交流合作。
长三角区域拥有三大国家科学中心中的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还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三角地区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凌云认为,长三角地区最有条件构建区域性创新体系,最有能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其次,合肥要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发展,建设长三角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面向国际国内聚合创新资源。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推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光伏及新能源、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抢占量子信息、大数据、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再次,努力实现都市圈之间的融合发展。
凌云说:“顺应发展规律,我们将着力推动合肥都市圈与宁杭等都市圈联动,系统谋划跨行政区域的规划编制、产业布局、重大项目等重大问题。”
按照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的定位,合肥市还将加快建设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据凌云介绍,将加密合肥至长三角主要城市高铁班次,加快商合杭高铁、合安高铁等项目建设。同时提升合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
重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长三角的各大城市中,合肥市的经济总量算不上佼佼者,但是经济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2018年,合肥全市生产总值7822.9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跑赢全国与安徽全省。
实际上,在2017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合肥的各项优势开始崭露头角。很多不熟悉合肥的人纷纷发出疑问:为什么是合肥?合肥凭什么成为“黑马”城市?
“创新是合肥的亮丽名片,合肥这座城市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来自创新的战略支撑,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倚重创新。”凌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合肥的创新基因并非一蹴而就。追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中科大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教资源的迁入,为合肥积累了创新土壤。1982年时,合肥已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这些年,合肥将“创新”名片擦得锃亮。从2004年国家首个创新试点城市、2009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17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三连跳大步迈向“创新之都”。
“我们凝练出的合肥精神就是‘开明开放,求是创新’,开明开放体现在包容、宽容方面,这为求是创新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泉源。从历史上讲,上世纪50年代的合肥仅仅是江淮地区的一个小县城,5万人口,而现在这个数字是800万,人们来自五湖四海,打造了这样一个移民城市,所以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宽松的环境。”凌云说。
凌云表示,当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合肥打造创新之都的重中之重。未来一个时期,合肥将对标“国家级”、落实“总框架”,全面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据了解,去年落户合肥的第四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园区工程正式开工;今年,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主体工程将基本完工。未来,合肥将拥有5至7个大科学装置。
“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未来账,而非算小账、算眼前账,比如建设大科学装置,既是一个很大的投入,又是一个长远的投入,在这方面我们舍得花钱。这里最关键就是两个字——舍得,舍得眼前利益,着眼于长远利益。”凌云说。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坚持走科研路线的合肥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特点已然明显。但是任何科技研发的投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转化。这也是凌云所说的,不仅要解决“面子”问题,还要解决“里子”问题。那么,合肥如何依托创新优势,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近年来,合肥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逐步建立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其中,晶合12吋晶圆一期成功量产,驱动芯片实现了“合肥芯”“合肥造”等。
据凌云介绍,未来在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上,一方面,合肥将“进一步抢占市场先机,在量子信息、机器人、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实现率先突破、形成市场应用,着力提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光伏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积极争夺技术制高点,聚力攻坚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大力推进工业强基工程、“振芯铸魂”计划、技术改造行动,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积极抢占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发展制高点。
为了解决主导产业技术“卡脖子”的问题,凌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在合肥以核心企业为主体,联合中科大、中科院相关院所以及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国家集成电路技术创新中心,集中攻关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技术。
“我们将紧紧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全要素搭建创新平台,全方位激励创新创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凌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