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入人心,两者之间的转化路径是各地在实践中孜孜以求的。
2013年,浙江省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丽水市作出“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的决定,考核导向转变为注重发展质量、生态环境和民生改善。
5年时间,不再考核GDP的丽水市交上了一份“GEP答卷”——由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于2018年发布的《丽水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和生态资产核算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丽水市GEP为4673亿元,为同期GDP的三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道,“浙江丽水市多年来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这个‘金饭碗’,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2018年12月,丽水成为国家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
过去的丽水在浙江是欠发达的代名词,如今,丽水走在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沿,为什么有这样的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中蕴藏着怎样的价值转化路径?日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省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
从取消考核GDP到核算GEP
丽水,有“中国生态第一市”的美誉,这里“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高达81.70%,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但从经济视角来看,2018年,丽水实现GDP总量1395亿元,在浙江省11市中仅高于舟山,距离排名首位的杭州(13509亿元)还有巨大差距。
“在丽水发展的道路上,保护和发展这两者之间所谓的矛盾,始终是我们无法回避,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胡海峰谈道,对于丽水来说,生态是最大的优势,发展是最重的任务。不唯GDP不意味着放弃经济增长。
“我们理解,‘两山’理念是讲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核心思想是加快高质量绿色发展。”胡海峰对记者说,在丽水,其目标导向是要以“绿起来”先带动“富起来”进而加快实现“强起来”,要实现“两个较快增长”,即GDP和GEP实现规模总量协同较快增长,GDP和GEP相互转化效率持续较快增长。
GEP,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总和,包括提供的物质产品以及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及其所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的综合性指标。丽水市GEP核算涉及15个核算指标,25个核算科目。
“形象地说,GDP反映的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总量,GEP反映的则是绿水青山的价值总量。两者需要在发展中照顾和支持彼此,从而实现协同较快增长。”胡海峰表示,丽水当前面临的重点任务,是要进一步打通“两山”通道,充分释放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让高颜值的生态环境与高水平的经济发展统一于并服务于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丽水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健全GDP和GEP双核算、双评估、双考核工作机制。事实上,丽水是全国率先设定GEP目标的城市之一。去年9月发布的《丽水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GEP达到5500亿元,到2022年达到60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总量到2022年分别达到56000元和28000元。
在考核机制上,丽水因地制宜,个性化制定了各地的考核标准。比如,9县(市、区)中的龙泉、遂昌、松阳、云和、庆元和景宁,取消GDP考核和工业考核;莲都作为城市核心区,兼顾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发展;缙云、青田为生态经济区,被要求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
政府创建区域公用品牌,
让生态产品卖出好价钱
GDP和GEP看似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发展经济必然要动用环境资源。而丽水一直在追求一个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的样本。
2018年,丽水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位列浙江全省第一。与此同时,丽水GDP增速为8.2%,增幅位列浙江省11市首位。这也是该市2014年以来增幅首次“超8”。
胡海峰告诉记者,在实践中,丽水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优势,重点做好“山”“水”文章。
好山好水出好的农产品,但过去,农产品企业小而散,品牌犹如“繁星点点”却哪个都叫不响,甚至还互相竞争打价格战。“好产品卖不出好价格。价格和价值脱节。有这么好的绿水青山,但就是变不了金山银山。”胡海峰谈道,丽水以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积极做好“丽水山耕”生态农产品、“丽水山景”乡村旅游、“丽水山居”田园民宿这“三山”文章,激活生态价值。
“这三者都是由政府创建的区域公用品牌,是‘品牌的合作社’,通过把各主体组织起来,在市场上形成合力。这是丽水的原始创新举措。”胡海峰说,去年,“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达到67.3亿元,增长161.4%,产品溢价率超过30%;“丽水山景”“丽水山居”实现营业总收入41亿元、增长33%,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也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种创新做法。
围绕“水”做文章,丽水市重点发展水电、航运、水产、饮用水和旅游山水。其中,在水电方面,丽水是“中国小水电之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96万kW,目前已装机272万kW,这几年的年均发电收益达到40亿元,正在朝着华东绿色能源基地迈进。
优秀的生态,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也间接成为丽水重要的生产要素,不少高新技术企业“慕名而来”。比如四川科伦药业在丽水龙泉的生产基地,相比该企业的其他基地每年可节约水处理成本158万元、空气净化成本近200万元,而且因为滤芯更换周期长了,每年减少停产损失近2000万元。“良好的生态优势转化成生产成本优势,给企业带来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企业负责人说。
工业发展打“生态制造”牌
“在发展工业的问题上,一直以来有种观点认为,发展工业和环境保护必然是格格不入的,就好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就认为在生态良好的地区是不适合发展工业的。丽水作为生态优质地区,并没有被这种片面的思维所禁锢。丽水提出,我们不要再反复地深陷于、纠结于‘要不要’这样的初级问题,而应该在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基础上,去考虑‘好不好’和‘多么好’的问题,更多地聚焦发展什么样的工业,以及怎样发展工业。”胡海峰这样认为。
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8年的12年间,丽水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5倍。但与此同时,丽水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位列浙江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连年提升,水环境质量也逐年改善。这是如何做到的?
胡海峰介绍说,一方面,丽水大力整顿存量,对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低效、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和出清。丽水按照“园区外无工业,园区内无非生态工业”的理念推进腾笼换鸟,近5年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3500余家,在浙江省率先出台了“生态工业发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增量,推进产业转型,特别是结合丽水的生态优势,发展壮大了一批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8年11月,丽水获批成为浙江唯一的省级生态工业试点市。今年,丽水将重点打造“丽水生态制造”品牌。
“未来我们希望发展一些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尤其是必须要依托于良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兴办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这是丽水‘生态经济化’的未来方向。”胡海峰说。
厚植城市“土壤”,打造区域竞争力
打开“两山”通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在胡海峰看来,一座城市,不仅要环境优美有“颜值”,要经济发达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完善创新体系拥有“最强大脑”,这也是他心目中丽水未来的发展图景。
“丽水目前GEP和GDP的比值是3.35: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山’转化通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通过创新发展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使GEP能够更多、更好、更有效率地转化成GDP。”胡海峰谈道,GDP与GEP是“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要“绿起来”,同时也要“富起来”,不能让大家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变成民生福祉,但最终要实现“强起来”,使绿水青山成为一地最强劲也最具潜力的核心竞争力与比较优势。
丽水是浙江省最大的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均衡化发展担子尤为重。丽水立足实际实施“一亩山万元钱、十箱蜂万元钱、百斤鱼万元钱、千斤粮万元钱、合作社万元钱、新三宝(农村电商、农家乐民宿、来料加工)万元钱、光伏板万元钱、山海园万元钱”等“八个万元”富民增收行动,推动农民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丽水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增幅连续10年位列浙江全省第一。
胡海峰表示,探索出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今后将创新运用好三把“金钥匙”:一是跨山统筹。树立一体化、协同化、差异化发展的思维,在更大时空范围内统筹生产力布局、资源开发、设施配套、交通建设,推动生产力由散到聚、以聚促变,聚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新增长极,进而培育形成区域发展整体规模优势和特色差异品牌。二是创新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协同推进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等各领域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鲜明特征和强大引擎。三是问海借力。紧紧抓住并用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历史性机遇,架设起山海协作、向海发展的大桥梁大通道,打造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的高等级合作发展平台,以借力的机动赢得更多发展的主动,促进经济内生动力的大幅提升。
“‘绿起来’‘富起来’,最终还要‘强起来’,实现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竞争力。竞争力来自哪儿?要有先进的产业格局、完善的创新体系,当然,这还需要城市的‘土壤’非常好,包括法治观念、营商环境、服务能力等,是系统性工程。对此,丽水的决心是坚定的,方向也是明确的。”胡海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