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4年改善70.6万户、211万人住房条件

辽宁的棚改经验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中国经济周刊 》(

    下午4点,姜辉三层朝南两室一厅的家依然十分亮堂,像小区的名字“阳光园”一样洒满了阳光。

    姜辉家住铁岭市广裕街阳光园五区,原平房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搬迁到楼房后面积增加到44.96平方米。搬迁后增加了10多平方米,个人共缴纳2.7万元。

    像老姜这样改善了居住条件的搬迁户在辽宁共有70.6万户。

    2005年初,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始大规模改造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4年改造完成1万平方米及以上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2910万平方米,新建成套住宅建筑面积4400多万平方米,改善了70.6万户、211万人的住房条件。相当于联合国对贫民窟改造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年均总量的近两倍(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目标)。

    2012年12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监测与研究部联合课题组在京发布“城市化进程中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研究报告,辽宁省棚户区改造经验亮相台前。

    老孟搬迁

    “在这里生活40多年了,一天比一天好……”记者眼前的孟庆禄,虽难掩岁月沧桑,但言语间尽是平和与满足。局促不堪的棚户岁月已成为封存在记忆中的黑白底片:一间25平方米依山而建的简易房,父母拉扯5个孩子长大。

    在孟庆禄的记忆里,这25平方米的家曾弥足珍贵——当时一家能独占一间公房可是件相当体面的事情。然而随着孩子们不断长大,原本就不大的小平房愈发拥挤不堪。

    姐姐哥哥先后搬离小平房,孟庆禄和父母留了下来。1979年父亲去世,1982年孟庆禄结婚,1986年女儿出生……1990年以后房子就不行了,透风漏雨,勉强凑合着住;1996年夫妻俩下岗回家,依靠家里开的小卖店维持生计。

    那些日子,“家”是一个想起就揪心的字眼。房子越来越差,下雨天,锅碗瓢盆都用来接雨水,整间房子像个日杂门市部。

    2005年,孟庆禄一家终于盼来了动迁的消息。虽然孟家处境艰难,但政府扶持力度很大,孟庆禄的顾虑一个个都消除了。动迁时家里又买了一套25平方米的房子,加上原有的25平方米简易房,住房面积有50平方米了。买新房花了6000元,加改产权证400元,一共花了6400块就住上了崭新亮堂的楼房。

    这不单是一个家庭的跨越。孟庆禄说,他觉得自己现在才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

    像孟庆禄这样的低收入棚户区居民,在全球数量众多。联合国人居署报告显示:2010年世界贫民窟人口接近全球城市人口的1/4,已达到8.276亿人,且还在迅猛增加。

    融资广开门路

    低收入住区改造的最大障碍是资金短缺。辽宁省棚户区改造通过“多方融资”、“动态平衡”两大利器,成功破解了这块坚冰。

    从2005年棚改伊始,辽宁省各级政府就在多方筹措资金,开辟融资渠道,最后的方案是:政府补贴一块、政策减免一块、企业筹集一块、个人集资一块、市场运作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社会捐助一块、单位帮助一块、工程节省一块,被概括为“九个一块”。

    这“九个一块”分三大类:政府、市场和社会。整个架构中,政府渠道资金占比大约38.67%,社会渠道资金5%,市场渠道资金约56.33%,其中由政府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的资金占比5.63%~11.27%,由参与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得的资金占比36.33%~46.33%。政府财政支出发挥了撬动市场资金的“杠杆”作用。

    2005—2010年,辽宁省在短时间内建构了包括中央、省级和各市的财政支持,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支持,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和广泛的社会参与在内的融资平台,动员各方面资金总额达732.46亿元。

    “土地红利”要保障民权

    融资得法之外,辽宁棚户区改造的土地红利功不可没。“土地红利”是土地资本化得到的红利,主要指土地运作以及资本化所获的增值收益。

    “土地红利不但与中国的发展与改革如影相随,一直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而且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积累资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

    通过棚改,环境的改善和设施的完备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价值,带动了房地产等投资。2006—2008年,鞍山市棚户区土地均价由原先的500元/平方米增加到2000元/平方米。累计取得土地出让金超过140亿元,比过去增长数十倍。

    辽宁棚改后,接近97%的改造区居民都拥有了完全产权住房,户均住房面积由棚改前的38平方米增加到改造后的57平方米。

    “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招标拍卖挂牌,使得相当规模的土地交易资金成为棚改建设资金。”倪鹏飞向《中国经济周刊》总结,用“土地红利”圆低收入者的住房梦,政府让“利”于民是前提,运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灵活土地运作模式是关键,统筹规划土地资源是保障,保障民权为本是低收入住区治理的核心价值。

    美国国家公共管理科学院院士、世界知名城市与区域规划专家爱德华·布莱克利在考察了辽宁棚户区改造后评价:“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辽宁棚户区改造的实践为新兴国家和许多发达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人们不必为了新工作而到处漂泊,国家合理而适宜的政策能够使老城市重现生机,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图片说明:走出棚户区、搬进新楼房的人觉得,自己这才融入了城市生活。)

拒绝城镇化
宁波镇海50亿造金融文化城
辽宁的棚改经验
“保护麋鹿就是保护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