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专访中国麋鹿之父丁玉华

“保护麋鹿就是保护湿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孙维晨︱江苏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1955年出生的丁玉华已经跟麋鹿打了近30年的交道。这个被称为“中国麋鹿之父”的人,为了研究和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在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下称大丰保护区)白手起家,一干就是半生。

    如今的大丰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麋鹿保护区,繁衍出世界上最多的麋鹿种群,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而在研究麋鹿的过程中,丁玉华明白,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必须保护其生存环境——湿地。

    结缘麋鹿

    盘腿坐在床上的丁玉华,一开口便是麋鹿的“家长里短”。

    1977年,从江苏盐城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的丁玉华被分配到一家农场从事兽医工作。

    在麋鹿回国之前,这个年轻的畜牧技术员并没有见过传说中的“四不像”。他只是听说这种动物“其角似鹿非鹿、面孔似马非马、尾巴似驴非驴、四蹄似牛非牛”。

    实际上,这种不为世人所熟悉的动物曾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物,清朝时期只能被供养于皇家猎苑。只可惜1894年北京永定河河水泛滥成灾,冲毁了拥有120余只麋鹿的皇家园林。这些麋鹿最终流落荒野并被流民果腹。史料记载,不到1900年,中国再无麋鹿。

    谁都没有想到,近一个世纪后,1986年8月14日,在江苏大丰的黄海公路上,一群蓝眼黄发的外国人驾驶数辆卡车,将39只麋鹿送到中国。

    丁玉华回忆说,20世纪80年代,中英两国就香港回归问题达成一致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为庆祝这一谈判成果,决定赠给中国一批麋鹿。

    最终负责“将麋鹿带回中国”的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科学家们。他们几经考察发现,江苏大丰的湿地环境最适合麋鹿的生存。“更可贵的是,当地政府也热忱欢迎麋鹿归来,他们不仅愿意拿出1.5万亩湿地,还可以提供几万亩后备土地供保护区使用。”丁玉华说。

    作为整个大丰县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兽医丁玉华,被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选中,成为保护区的首位兽医技术员。“我当时特别高兴。”丁玉华回忆说,自己与麋鹿的缘分由此开始。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之最”

    “那是1986年5月27日。”丁玉华清楚地记着首次去往大丰保护区的情形,“我一上路就很兴奋。”

    可是当他骑着自行车来到保护区,发现满眼都是一人多高的狼尾草,根本找不到所谓的办公地点。他沿着小路不知转了多少圈,才在高草深处找到一间简陋的茅屋。

    “这里既是我们的办公室,也是会议室、会客室和招待所。大家进出门都要低头才行。” 身为技术员的丁玉华和保护区主任、保护区管理员三个人挤在这间屋里,甚至连张桌子都再难放进去了。“我们吃饭只能蹲在地上吃,喝的水要骑车到十几里路之外运回来。幸亏后来打了一眼井,才解决了喝水问题。”

    艰苦的条件并未让丁玉华放弃。“麋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宝动物。这个物种能不能在中国重引入(生态学名词,指把已经消失的物种重新引回原产地,以努力恢复其自然种群的行为)成功,能不能繁衍下来,这个责任很大。”丁玉华告诉记者,“我就是想让世界看看,中国人可以把麋鹿保护这件事做好。”

    丁玉华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麋鹿回国后需要进行麻醉,以便进行病虫检疫。可是当时保护区里没人敢给麋鹿麻醉。丁玉华在求助外国专家时,专家的一句“如果你们做不了,可以邀请我们做”让他终生难忘。

    决心给中国人争口气的丁玉华选择了自己动手。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他掌握了麻醉麋鹿的用药品种和麻醉剂量等关键技术指标。“没有麻醉技术,就不可能做好野生动物科研工作。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超过300头次的麋鹿进行了麻醉,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在丁玉华看来,有些人的话是一种刺激,有些人的话则是莫大的鼓励。39只麋鹿在大丰生活一段时间后,时任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埃利奥特在对保护区进行一番考察后,由衷地对丁玉华说:“这里的麋鹿就靠你了。”

    丁玉华和他的团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目前大丰保护区的麋鹿数量从1986年的39只增加到现在的1902头,已经占据世界麋鹿种群总数的48%。其中有196只麋鹿已经由全圈养变为全野生。丁玉华说,这在全世界也算得上是拯救濒危物种的伟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我个人的,是整个保护区的,是全中国的。”

    1992年,丁玉华开始担任大丰保护区副主任。随着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保护区的总占地面积由原来的1.5万亩逐步扩建到4万亩。这里不但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麋鹿保护区,在中国繁衍出世界上最多的麋鹿种群,更是在中国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基因库。 

    保护麋鹿就是保护湿地

    在丁玉华保护和繁衍麋鹿的过程中,他深刻感到,要保护这种珍贵物种就必须保护它的栖息地——湿地。

    “我们不仅要保护麋鹿,更重要的是研究麋鹿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丁玉华认为,只有把麋鹿本身的研究和环境栖息地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高效保护与管理。

    丁玉华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既让麋鹿得到繁衍,同时也保护了大丰这片湿地。”令大家惊喜的是,其他不少野生动物也在这片湿地上安家落户。

    “我们这些年一共观察到了18类新增鸟类,而此前这些鸟类从未在大丰出现过。甚至还有些鸟类因为‘爱上’了大丰湿地而改变迁徙习惯。”丁玉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世界濒危鸟类东方白鹳本属候鸟,原本应该是每年冬季飞来大丰过冬,春天回到北方繁殖。但因为眷恋大丰湿地的优质环境,一对白鹳竟然改变了迁徙习惯,变成大丰的留鸟。“这对白鹳在前年繁殖了一对幼鸟,去年繁殖了三只,今年繁殖了两只。”

    丁玉华告诉记者,保护湿地,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单靠保护区的几名员工是远远不够的。“要不断向老百姓宣传保护湿地的重要性,告诉他们保护湿地也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

    作为优质的旅游资源,湿地类生态系统也在近几年成为公众接近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选择之一。大丰保护区早已开展了生态旅游的开发。丁玉华认为,湿地资源应该“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他看来,开展生态旅游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保护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让全社会都知道国家花费这么多精力去保护湿地和濒危动物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性后,才会自发地参与保护。”

    丁玉华认为,合理开发湿地旅游后所带来的收益也可以投入到湿地生态保护工作中,同时,纷至沓来的旅游人群也能够给当地百姓带来可观的收入,百姓们也会更主动地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去。“所以说,保护湿地与合理开发利用并不矛盾,关键是掌握平衡。”

    更多孙维晨文章:http://www.ceweekly.cn/jizhe/sunweichen.html

拒绝城镇化
宁波镇海50亿造金融文化城
辽宁的棚改经验
“保护麋鹿就是保护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