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建设生态城市 共享生态文明

在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效廉 《 中国经济周刊 》(

    在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美好时节里,我们十分荣幸地迎来了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的开幕和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我谨代表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和990万哈尔滨人民对论坛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莅临论坛的各位领导、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给予本届论坛大力支持与协助的国家有关部委、省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多年来为哈尔滨市节能减排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给予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大型经济学术论坛中国经济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形成了“媒体牵头、政府支持、共话经济、促进发展”的独特模式。历届论坛相继以民营经济、旅游经济、自主创新、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等内容作为主题,深入交流、广泛探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经济、文化和新闻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举办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发展。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依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届论坛以“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作为主题,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契合时代发展主旋律,有力地响应了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做出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主动承诺”,对加快节能减排步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的人口大国,中国展示出了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姿态。作为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我们始终牢记胡总书记来我省考察时提出的“倍加珍惜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这件大事抓好”的谆谆教诲,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实践中,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特别是2007年新一届市政府开展工作伊始,我们就提出了加快实施节能减排,积极探索碳汇交易,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凝聚共识,创新机制,率先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把节能降耗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行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全面实行绩效考核、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一手抓“调结构、削存量”,通过优化节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广泛开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和技改攻坚;一手抓“调政策、严监管”,实行脱硫电厂优先上网和差别电价,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对列入《资源综合利用目录》的企业免征5年所得税,严把节能环保市场准入关口,建立节能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体系和动态管理监控台帐。四年来,累计投入节能减排资金80亿元,实施了147个重大节能减排项目,累计节约能源731.4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005年的1.5吨标准煤,下降到今年的1.246吨标准煤,下降16.9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分别削减15.1%和10.4%,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十一五”时期减排目标。与此同时,哈尔滨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13%以上的年均增速,今年将跻身中国地区生产总值“3000亿元俱乐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的准确判断,提出了推进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政策措施,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等一系列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新任务,哈尔滨市委、市政府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北国水城、工业大城、科技新城、文化名城、北方最具魅力和发展前景的现代化新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提速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低碳经济牵引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清理碳足迹,编制碳预算,推广碳交易,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主导转变发展方式取向,促进工业低碳生产,倡导城乡低碳生活,奏响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交响曲,筑牢全社会共建低碳城市、共享生态文明的“同心桥”。

    论坛是智慧的集聚,是思想的盛宴。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必将成为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和交流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与载体,我们即将共同发出的《城市宣言》必将成为各与会城市践行科学发展、推动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特别是将对推动哈尔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希望本届论坛能够进一步深化共识,探讨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全国性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推进机制和促进组织,弘扬生态文明,推进节能减排。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开幕
建设生态城市 共享生态文明
冰城“碳”路
主题论坛精彩纷呈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
哈尔滨城市宣言
来自“圆桌会议”的声音
获奖心声(部分)
哥本哈根“三人谈”
关于“低碳”的论与辩
媒体聚焦
在难忘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