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冰城“碳”路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晓林 /哈尔滨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2009年12月25日,哈尔滨突降大雪。

    上午9时,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因大雪而暂时关闭。机场大厅里,30多名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的工作人员,被淹没在了等候接机的人群里。负责接待参会贵宾的会务组工作人员林金龙,一遍遍跑到机场指挥中心,询问来自北京方向的航班信息,再迅速把信息传回给论坛组委会驻地——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

    大雪变成小雪,小雪变成零星的雪花。两个半小时之后,机场跑道的积雪终于被清理干净,迟到的飞机从西南天空接踵而至,“机场开放,航班密集到达,场面很壮观。”林金龙回忆说。在随后的两天时间里,为了接送参会嘉宾和代表,林金龙和其他工作人员一道,往返于太平国际机场与会场之间,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哈尔滨市区到太平机场这段路,他已走得“门儿清”。

    12月26日,500多位与会代表聚集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的环球剧场,上午10时,“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正式开幕。

    哥本哈根之后,中国最重要的主题峰会

    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大型经济学术论坛——“中国经济论坛”始创于2001年,至今已走过9个年头,并成功举办了9届不同主题的高峰论坛,形成了媒体牵头、政府支持、共话经济、促进发展的独特品牌运营模式。

    历届论坛相继以民营经济、旅游经济、自主创新、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等为主题,通过深入交流与广泛探讨,积累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外经济、文化和新闻界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经济和各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的主题是“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论坛期间,有记者好奇地问:“哥本哈根气候大会12月19日闭幕,‘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于12月26日召开,这中间仅仅间隔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且两个会议的主题都和碳排放有关,这是主办方在追随热点还是早有‘预谋’?”

    对此,主办方之一、《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表示:“2008年,第八届中国经济论坛在贵州召开,那一届的主题是‘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那次论坛结束后,我们随即确定了下一届论坛的主题为‘节能减排’。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开辟节能减排专栏,追踪报道全国各地的节能减排情况,并邀请知名专家撰文,就节能减排的政策、技术等方面发表见解,献计献策,早已形成了浓重的‘减排氛围’。” 

    “作为主办方,《中国经济周刊》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希望借助这次论坛,聚集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低碳经济新路,这是我们举办‘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的最大愿望。”

    备受瞩目的“二十佳”

    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二十佳市长”和“二十佳企业”的评选及颁奖,是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最为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3个月前,《中国经济周刊》发起“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系列评选活动,综合广大网友、读者、手机用户及20位评审专家的投票结果,3个“二十佳”奖项最终出炉。此次评选,受到了100多个城市、市长以及1000多家企业的广泛关注。这也意味着,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产生了一批自己的“明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哈尔滨市荣获“中国节能减排城市特别贡献奖”,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被授予“中国节能减排市长特别贡献奖”。     

    人民日报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等领导同志为获奖单位与个人颁发了奖杯及证书。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开幕
建设生态城市 共享生态文明
冰城“碳”路
主题论坛精彩纷呈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
哈尔滨城市宣言
来自“圆桌会议”的声音
获奖心声(部分)
哥本哈根“三人谈”
关于“低碳”的论与辩
媒体聚焦
在难忘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