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开幕

人民日报记者 杨凯/哈尔滨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回望2009,刚刚结束不久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无疑是该年度最为抢眼的压轴大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减排指标之争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碳排放”是否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及将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何种改变,令人产生无数猜想。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各国会有什么新的动作?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将呈现何种新的趋势?面临何种新的挑战?

    2009年12月26日,“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银装素裹的冰城不仅迎来了客人,更迎来了一个热点话题。来自中国十几个相关部委、100多个城市以及200多家知名企业与机构的近500位代表走进论坛,共同讨论“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

    本届论坛在人民日报社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由《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论坛由《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主持。作为东道主,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在欢迎致辞中说,论坛是智慧的聚会,思想的盛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必将成为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和交流经验、共谋发展的平台和载体,也将为推动哈尔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社编委、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为论坛致开幕词,他表示,党的十七大把节能减排工作确立为国家战略目标,明确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本次论坛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之后我国最大的相关主题论坛,必将对建设两型社会、加快生态文明进程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时任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法务部部长高风和日本公共政策研究室理事长田中直毅先后发表了演讲。

    成思危指出,现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而低碳经济正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新能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其发展将引领新的产业革命,而中国目前在此领域发展态势可喜,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任重道远。

    刘燕华认为,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打着科学的旗号,以占领道义制高点的名义提出了“拯救人类、限制减排”的口号。他们无视历史,无视发展阶段,企图否定《京都议定书》和联合国框架公约,否定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各方对此应有清醒认识。但是中国依然坚持发展低碳经济,走节能减排的道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讲的低碳经济和技术有自己的定义和实质的内容,目的为了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要避免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为此,发展绿色经济不仅必要,而且更要有自主的技术创新。

    高风向论坛代表介绍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的情况,并评价道,“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哥本哈根大会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根据《京都议定书》,只有发达国家执行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现在根据‘巴厘路线图’和《哥本哈根协议》,国际社会将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谈判制定一个全球各国共同采取行动的全新的体制。”

    田中直毅在随后的发言中,以中日比较的方式向论坛介绍了日本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努力以及国际碳排放市场交易等问题。

    本次论坛于12月28日结束。论坛期间重点探讨了节能减排中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公众的参与以及低碳经济的经验与创新等问题。此外,论坛还举办了盛大的颁奖典礼,揭晓“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二十佳市长”和“二十佳企业”3个奖项。一份由40个城市市长共同签署的《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哈尔滨城市宣言》在论坛上发布,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在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领域的城市间宣言。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开幕
建设生态城市 共享生态文明
冰城“碳”路
主题论坛精彩纷呈
第九届中国经济论坛
哈尔滨城市宣言
来自“圆桌会议”的声音
获奖心声(部分)
哥本哈根“三人谈”
关于“低碳”的论与辩
媒体聚焦
在难忘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