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哈尔滨市建委主任魏伟:

54亿工程投资迎接世界大学生冬运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玉忠/哈尔滨报道 《 中国经济周刊 》(

    隆冬的哈尔滨,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但在索菲亚教堂广场街区、中央大街、俄罗斯河园风情街区、中华巴洛克街区等城市特色建筑群内依然游人如织,寒冷没能阻挡住人们欣赏独特建筑风格和品味城市建筑文脉的热情。 

    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下称“大冬会”)将于2009年2月18日在哈尔滨召开。哈尔滨大冬会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世界综合性冬季体育赛会,具有重大的国际影响。哈尔滨作为大冬会举办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是向世人展示哈尔滨城市建设形象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哈尔滨城市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近日,在哈尔滨市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哈尔滨市政协副主席、市建委主任魏伟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的采访。 

    哈市发展目标——“三个适宜” 

    百年前,哈尔滨市就有了“东方小巴黎”的美称。近年来,哈尔滨的城市建设虽然保存了大量经典建筑,但城市整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魏伟语气充满感慨。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由于区划布局不合理、城市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给产业规划、产业聚集及城市功能的分区带来了许多问题。 

    自2004年以来,哈尔滨先后两次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7区12县(市)调整为8区10县(市)。通过调整,哈尔滨城区面积从1660平方公里扩大到7086平方公里。 

    “随着城区版图的扩大,哈尔滨作为具有悠久独特文化特色的冰城,新一轮大发展的脚步已经启程。”魏伟说。 

    经过区划调整,哈尔滨城市空间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初步解决了哈尔滨市辖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产业和功能分布上有了较大的腾移空间,主城区内人口开始有序分流,城区内大多数工业企业逐步“退市进郊”。哈尔滨在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加大了城市承载力的同时,使整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魏伟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确定了“使哈尔滨成为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三个适宜)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发展目标。 

    几年来,哈尔滨城市建设在“三个适宜”发展目标指导下,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着力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城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城市功能和形象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 

    开发商品房,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供房体系,推动农村泥草房改造,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背街土路,方便百姓出行;完成了沿江污水截流、兴建太平、文昌等污水处理厂及向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整治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大规模推进城市绿化工程,打造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哈尔滨老百姓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城市建设所带来的舒心与惬意。 

    魏伟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哈尔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具现代化规模,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城市建筑风格日益突出,贴近百姓的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城镇住宅建设及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发展迅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建设是城市兴旺发达的根本,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正随着一个个利民工程的实施,逐步改善着哈尔滨人的生活。 

    “我们将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去谋求新的发展,把哈尔滨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果实。”魏伟说。 

    迎接大冬会—— 

    市建委年度投资54.3亿元 

    2008年是哈尔滨市加快完成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和举办第24届“大冬会”等重大指标性任务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发挥大项目对哈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动作用,全市共确定了100个年度重点推进项目。这其中哈尔滨市建委承担了天然气置换、何家沟综合整治、松浦大桥、地铁一期、哈尔滨火车站综合改造等8个工程项目。 

    另外,根据国家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及有关要求,着眼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市建委还同步组织推进了停缓建项目治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续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等6项工程。既包含了提高城市综合性载体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又涵盖了优化区域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和吸引力的可持续发展项目,更突出了关注民生的惠民性工程项目。 

    “2008年市建委负责推进的项目,年度投资总目标为54.3亿元。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广大一线施工建设者努力克服诸多困难,在保障了第24届大冬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提升了城市形象的同时,也有力地拉动了哈尔滨经济发展。”魏伟说。 

    据了解,近几年,哈尔滨市建委牵头组织实施的大多是对哈尔滨城市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大项目。然而一系列大项目的集中启动实施,也使哈尔滨城市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投资规模大、融资任务重、时间工期紧、社会关注高,特别是地铁工程建设是哈尔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仅一期工程投资就达上百亿,象这种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单凭依靠财政投入难以实现。 

    魏伟表示,哈尔滨市将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对重大经营性、准经营性项目,将通过合资建设等多种合作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资本,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建设格局,实现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和导向功能。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城建基础设施大项目对城市资源的拉动作用,逐步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产出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底蕴—— 

    保护、更新历史建筑 

    “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改善,宜居城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魏伟认为,一个城市应大力挖掘自身的文化底蕴,注重城市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分为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等11个类型。林林总总的各式建筑,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使之成为体现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近年来,哈尔滨市对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索菲亚街区等重点区域集中进行了综合整治,对阿列克谢耶教堂、中华巴洛克街区等实行了抢救式保护和科学开发,辟建了俄罗斯河园、维也纳音乐广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区域性广场,突出了欧陆风情浓郁的城市建筑风格,发挥滨水城市亲和灵秀风貌;开展了太阳岛地区、沿江区域整治改造,精心打造了一批城市特色景观小品,提升了沿松花江风景区环境质量和文化品位。 

    魏伟表示,2008年启动的中华巴洛克保护更新工程,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中西合璧传统特色建筑群落,具有珍贵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实施区域保护更新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确定了挖掘历史、延展文化,突出旅游、打造精品,修旧如旧、合理更新,腾笼置换、保态兴业,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的保护更新原则,力求赋予该街区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的生命力和载体能力。”魏伟说。

“重化工业城市更要狠抓环保”
54亿工程投资迎接世界大学生冬运会
吉林旅游业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