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是美食一条街,摊贩们大多租住在我们小区内,成了我们的邻居。某次我和一位烧饼摊主闲聊,谈及他们这行的祖师爷,他脱口而出“应该是武大郎吧?”我忍俊不禁,心想:武大郎可从未卖过烧饼。
不仅这位摊主,我身边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武大郎卖的就是烧饼。其实他卖的是炊饼,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多人的误会,都怪古时候皇帝们太敏感。炊饼原名叫“蒸饼”,由于冲撞了宋仁宗赵祯的名字,所以改名“炊饼”。宋人吴处厚的《青箱杂记》中有过记载:“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这一改名,弄晕了后世众多《水浒传》的读者。
烧饼是炉子里烤出来的,而武大郎的炊饼是蒸出来的,《水浒传》里有过详细描写。话说武松有一次要出公差,临行前嘱咐武大郎,原先每天做十扇笼炊饼,武松出差期间,做五扇笼即可,早点回家陪大嫂……“扇笼”就是蒸笼。
虽然书中写得明明白白,可如今绝大多数人熟知武大郎,都是通过电视剧而非原著。偏偏许多导演也不深究,拍出来的电视剧中,武大郎卖的就是烧饼,真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一些记性好的网友想起了1998年央视版《水浒传》,剧中武大郎沿街吆喝着叫卖“炊饼”,担子里挑着的却是馒头,于是网友“怒赞”:到底是“国家队”,央视拍剧着实严谨考究。
蒸饼就是如今的馒头,这是大多数美食研究者的共识。论据很多,《晋书·何曾传》中记载:“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陆游诗中有云“蒸饼犹能十字裂,馄饨那得五般来。”可见蒸饼就是开花馒头。
饼与馒头形状迥异,现代人很难理解蒸饼就是馒头。然而在宋以前(包括宋),几乎所有面食都被称为“饼”。宋代笔记《缃素杂记》中这样描述:“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音同“月”,意为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那么当年的馒头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争议,宋代的馒头就是如今的包子。《水浒传》中孙二娘,卖的就是“人肉馒头”。有史料记载,南宋以后,长三角地区也开始将包子叫作“馒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在上海生活。当年的老上海话里,将生煎包子叫作“生煎馒头”。而在如今的上海,“生煎馒头”普遍被唤作了“生煎包”。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蒸饼不是馒头。论据是《水浒传》有一个章回里,“神行太保”戴宗从怀里掏出几个炊饼……如果戴宗在怀里藏着几个圆圆的大馒头,岂不太累赘了?
窃以为这个论据只能说明蒸饼不一定是如今馒头的形状,但扁平的饼状馒头,也应该算是馒头。
武大郎卖的是馒头还是烧饼?在一些人看来,这个问题似乎不值得研究。然而如果事事不求甚解,坏习惯潜移默化会误人一生。所以假如有闲工夫,掰饬掰饬并非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