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着眼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在健全体制机制、培育治理骨干、整合治理合力、强化治理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聚焦“如何引领”问题
构建一体贯通的治理体系
做好县域设计。如东县制定推进“红网格·通通建”进一步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意见,配套出台《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意见》《全县在职党员“先锋领治·我报到”活动实施方案》《打造蠙城物业红色管家,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三年行动实施计划》等系列文件,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1+3”制度体系。
健全体制机制。成立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领导协调机制主任由县委书记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县委副书记担任,副主任由县委组织部部长、政法委书记担任,建立健全“全体会议、专题会议、跟踪推进、专题调研”四项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一体推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齐抓共管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格局。
优化组织架构。以村居合并前的自然村为基础划分综合网格761个,以居民小组或住宅小区、若干楼院为单位划分综合网格132个,同步组建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推动村(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位一体”组织架构100%全覆盖。
聚焦“用谁来治”问题
打造执行有力的治理骨干
育强头雁队伍。如东县创新设置书记“加速度”成长讲坛,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擂台演讲+现场交流”方式定期展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出台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实施意见,健全“任期有目标、提升有路径、工作有压力、待遇有保障、进退有机制”的“五有”管理体系,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壮大网格队伍。在农村探索“1+1+X”网格力量配备模式,即从超编村干部就地直转一批、面向社会新招录一批、从“五老”人员返聘一批。在城市社区,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配置标准配备社区工作力量,通过择优从志愿者中选聘一批、面向专职网格员和退役军人定向招录一批、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一批,配足社区工作力量。
蓄好源头活水。探索实施“实习书记”计划,在全县范围内常态储备100名左右“实习书记”,系统推进“选苗入库、育苗成长、壮苗管理、鉴苗使用”四大工程,选优育强后备力量。开展“归雁计划”、择优晋升专职网格员、定向招录退役军人等途径,招录村(社区)干部212名,多渠道充实壮大基层治理力量。
聚焦“怎样共治”问题
搭建多元融合的治理模式
打造区域党建联合体。如东县深入推动村(社区)、机关部门、非公企业、商会协会党建互联互动,采取“企业+村居”“机关+村居”“协会+村居”等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合体,通过深度挖掘“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力解决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
构建党群共治同心圆。深化“双报到 通通在”机制,建立健全村社党员联户、机关党员联群制度,以“平时分散服务+急时攻坚服务”的方式,深入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党员成为基层治理的活跃力量。建立由村居党组织牵头,物业企业、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共同参加的党群联席会议制度,创新“村民说事”“圆桌议事”等协商议事机制,推动实现群众从站着看到跟着干、带头干、抢着干。
凝聚基层治理新活力。建立快递小哥、外卖送餐员与村(社区)双向沟通机制,开展“随手拍”等系列活动,收集反馈各类居民诉求、安全隐患5000余条。开展党员小哥“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树形象”主题活动,在快递小哥中创建“南黄海‘先蜂’”品牌,在外卖骑手中评选“红盾车手”,在货车司机中开展“红色方向盘”创建活动,获评市级劳动模范1名,11名新就业群体党员招录为村(社区)工作者,4名选聘为专职网格员。
聚焦“赋能增效”问题
夯实三位一体的治理支撑
夯实资金保障。如东县将村(社区)运转经费纳入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范围,确保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每年每村不低于80万元,社区运转经费每年每社区不低于40万元,社区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每年每城市社区不低于20万元。将村(社区)干部人头经费纳入县镇两级财政预算,建立村干部“五级十八档”和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基本工资待遇体系。
强化载体赋能。深化党群服务中心“规范+提升”行动,统一设置“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健全首问责任、接待登记、限时办结、信息公开、坐班值班等制度,常态化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建、产业、综治、便民等各项服务。坚持“一网格一阵地”,深入挖掘物业用房、居民用房等闲散空间资源,打造开放共享式网格服务红色驿站,构建“1+N”服务阵地体系建设。
致力基层减负。出台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22项举措,建立健全村级组织工作准入制和动态调整制度,巩固规范村(社区)组织制度牌子,及时预警加重基层负担行为,让村级党组织集中精力抓党建、强治理、优服务。